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在距杭州只有120公里的全公亭登陆.为保存浙江大学,从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艰苦卓绝的西迁,途经东西南5省11地,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7年,至抗战胜利复员回杭.浙大西迁,规模之宏,历程之辛,时间之久,在中外高等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被誉为"文军长征".  相似文献   

2.
丁霞 《湖北档案》2012,(8):38-40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日军直逼南京。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为长期抗战战略,正式决定西迁重庆。而早在12月初,湖北省政府就开始酝酿西迁计划,并将省政府档案列为首批迁移重要公物。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南迁和西迁,旅途弥艰。1940年,就在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的时期,中国西迁至重庆的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曾经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国展览,远赴莫斯科进行文化交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文物飞1938年12月2日后日军大本营对华中方面军下令开始向重庆实施战略轰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政府抗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10月底,西迁中的浙大所有教职员和师生全部安抵宜山,并于11月1日开学上课。1939年11月25日,日军长驱直入,南宁陷落,浙大决定于次日筹备再次搬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竺可桢校长在,1939年5月15日星期一的日记中写道:"八点一刻至校,接教育部公文,准本校成立农化系,又于暑期中迁移入黔。同时迪生来电谓教部  相似文献   

5.
《湖北档案》2005,(7):F0004-F0004
1938年11月24日,日军第11军进犯武汉。25日,日军第6师团从黄陂向汉口推进,当晚,日军“都城联队”由汉口东北角进入市区。  相似文献   

6.
60多年前,在太平洋战区落入日军魔掌的约1500名美英等盟军战俘,于1942年11月11日被押解到日军设在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战俘营--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开始了他们地狱般的生活。日前,几位当年美军战俘的幸存者及幸存者的后代来到沈阳,找到了位于大东区青光街一带的战俘营遗址。  相似文献   

7.
60多年前,在太平洋战区落入日军魔掌的约1500名美英等盟军战俘,于1942年11月11日被押解到日军设在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战俘营——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开始了他们地狱般的生活。日前,几位当年美军战俘的幸存及幸存的后代来到沈阳,找到了位于大东区青光街一带的战俘营遗址。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听到激越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抗战中苦难的童年里一幕幕往事立即涌上心头,撕心裂肺,久久不能平静. 1937年,我虚龄7岁.常州这年10月12日开始就遭日军轰炸,无辜市民倒在血泊之中.11月,常州古城沦入日人之手.我家门前是沪宁铁路,村东侧是镇澄铁路,处在交通沿线,日军可以长驱直入.11月初,父亲的老兄弟紧急磋商,决定四散分开逃难躲避:一路往武进水网地区寨桥牛郎庙、灵台;一路往宜兴山区周铁桥;我家则往北乡交通闭塞的安家舍,投奔前舍村母亲的远亲.  相似文献   

9.
60多年前,在太平洋战区落入日军魔掌的约1500名美英等盟军战俘,于1942年11月11日被押解到日军设在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战俘营--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开始了他们地狱般的生活.日前,几位当年美军战俘的幸存者及幸存者的后代来到沈阳,找到了位于大东区青光街一带的战俘营遗址.……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为实现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随后,又于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上海沦陷后,日军便沿沪宁铁路、苏嘉铁路和平湖公路长驱直入,于11月11日,日军侵占吴江地区,疯狂地烧杀抢掠,在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中,吴江人民受尽日寇烧杀之灾,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发表的这组史料反映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吴江的侵略罪行。其中第一件系碌碌所撰,发表于吴江爱国进步人士马希仁、共产党员肖心正等创办的《义旗》第一卷上;第二件是当时的基层组织应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要求所作的汇报;第三件、第四件均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所做的调查。这些文件现存于吴江县档案馆,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20日,一个消息震动了南京城——抗战时期曾被侵华日军诱骗到南京被迫充当3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其80多岁高龄时,在中日学者帮助下重回南京,在市中心的利济巷2号一座二层旧式楼房前,指认了当年日军的慰安所旧址,指认了她遭受日军侮辱与摧残的伤心之地。  相似文献   

12.
<正>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因为校舍毁于日军战火,无家可归,审时度势之后,同济大学不得不作出艰难选择,开始辗转西迁。1937年9月,同济迁至浙江金华。中共同济特别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留在浙江参加革命工作,同济党组织暂时中断。1937年11月,同济从浙江金华迁至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再迁广西八步,未及复课即于当年冬迁往昆明。从1939年春在昆明办学到1940年10月开始迁校四川宜宾李庄,同济在昆明办学两个春秋。虽然形势险恶,但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西迁以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位于南京中山陵园灵谷寺东(原西洼子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也是中山陵园中唯一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遗迹. 最初修建的“无主孤魂墓”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兵分三路,攻向南京.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后,为用武力迫使“中国畏服”,妄图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的,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搜捕、屠杀市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月29日北平陷落,日机轰炸南开大学,主要建筑物被毁。8月5日,日军占领清华园,9月日军进驻北大第二院和灰楼新宿舍。9月10日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设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上课。12月3日,日军占领南京。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虽然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史上仅仅存在过8年,但是,它  相似文献   

15.
《湖北档案》2005,(7):41-41
沙痴舔扁声念李 口 1939年11月6日,日军骑兵侵入蒲祈城南门 1938年三月27日,日军占领咸宁城 1938年9月17日.日军侵占武穴 1938年二月9日,进犯通城的日军 10月18日.日军波田部队攻占阳新 一938年二月8日,日军占领崇阳城日军进犯湖北罪证:进犯咸宁崇阳通城武穴阳新$汉阳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16.
正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战火中被迫南迁,先在湖南长沙联合办学,称"长沙临时大学"。数月后,日军攻陷南京,武汉、长沙告急,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并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2月,师生们从长沙出发,分海陆三条线路西迁,其中尤其以湘黔滇步行团西迁最为艰难。步行团由336人组成,在由黄子坚、闻一多、曾昭抡、吴征镒等11位教师组成的辅导团带领下,步行3500里(1750公  相似文献   

17.
论孤岛时期日本对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权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一三”事变后租界的中立与租界内的复杂状况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虽经三个月的顽强抵抗,终因实力不济,战败而退。11月12日,上海的华界以及公共租界位于苏州河以北的地区(俗称“日租界”),沦陷于日军之手。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日军没有占领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租界的主权一如往昔。于是,在日军的包围下,租界变成了孤岛。孤岛的范围是: 东至黄浦江,西达法华路(今新华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抵民国路(今人民路),北临苏州河。[1]自1937年11月12日淞沪抗战结束,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  相似文献   

18.
刘学雄 《湖南档案》2002,(11):20-22
1941年9月21日,湘鄂大地出现罕见的日蚀,这给打着太阳旗向长沙疯狂扑进的侵华日军当头一记棒喝——难道这是苍天不容日军的暴行而伸出的正义之手么?这天,恰是日军正式发起长沙作战后的第4天,指挥本次作战的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维几中将,曾特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天象:“21日是少见的日食,由13时15分(东京时间一笔注)开始,太阳形成下弦的月牙形,周围一带有如黄昏的微暗。”  相似文献   

19.
<正>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拉开帷幕,中国军队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日军海军陆战队激战,日军决定全力增援上海,国民政府也决心大战一场,调动全国军队向上海进发,由此在上海市区之北沿江一带爆发了登陆与反登陆之战,打得最惨烈的是罗店争夺战,被后人称为"血肉磨坊"。首当其冲1937年8月23日晨,日军陆军上将、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率领第3、第11师团,1个航空  相似文献   

20.
10月7日,日本政府表示,将于10月12日至11月23日期间,在中国政府的协助下,对原日军遗弃在中国吉林省敦化市的化学武器进行发掘和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