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是否所有发明创造的客体都给予专利权的保护?答:不是所有的发明创造的客体都能给予专利权保护。对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必须有利于其推广应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对可授予专利权的客体作出了规定。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另外,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专利法释义     
《发明与创新》2006,(8):26-26
专利法是知识产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专利法是用以调整由发明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智力成果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法调整下列社会关系: (一)因确认发明创造的所有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发明创造是一种智力劳动成果,属于无形财产。专利法中规定了发明创造所有权的归属原则,即什么人或者单位能够成为发明创造专利权的所有者,成为专利权的主体。(二)因授予专利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专利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经过申请一审查一授权的程序。围绕着如何申请专利权,如何授予专利权,如何获得专利权,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三)因使用专利权,或者说因使用专利技术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法律保护专利权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推广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项发明创造也只有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才能显示出其使用价值,使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都能从发明创造的推广和使用中获得利益。  相似文献   

3.
专利制度是依据专利法,通过授予专利权来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利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推动技术进步的法律制度。专利制度离不开专利法,专利法的性质及内容决定了专利制度的相关内容。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依据专利法,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进行审查,进而授予专利权,同时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向社会公开,以便进行信息交流和技术转让。  相似文献   

4.
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对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若有两个同样的专利存在,就会发生冲突,准也不能有效行使。对这一点,现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荣作了明确规定。那么,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分别提出专利申请,专利权授予谁呢?根据世界各国专利法的规定,有两个处理办法:一是采用先申请原则,即专利权授予先申请人;二是采用先发明原则,即专利权授予先发明人。我国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一、先申请原则的概念专利法第九条规定:“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相似文献   

5.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必须具备哪些实质条件?一、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实质条件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下面,我们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概念及判别分别作一说明。1。新颖性(1)新...  相似文献   

6.
《专利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从立法本意上讲,禁止重复授权是对专利独占性的保护,也是鼓励发明创造、保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从专利权人的角度来说,在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人可以凭借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实施许可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果出现重复授权,专利权人的利益就缺乏有效保障.从公众角度来看,专利重复授权意味着不合理地提高了实施该发明创造的成本.因此,不得重复授予专利权是有专利制度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禁止重复授权原则是专利制度的基石,各国专利法无一不奉行此原则。我国《专利法》第9条与《专利法实施细则》第P3条第P款,共同构筑了我国关於禁止重复授予专利权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专利法实施组则》第P3条第P款所说的“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权”,直接表明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具体含义,在当前第三次专利法修改草案中,该规定一跃上昇到《专利法》第9条亚作为其中的第1款,使其更彰显出纲领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专利法创新与山寨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岁末.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新专利法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都没有为公众所知。就此.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是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一、专利法第二次修改的总体思路确认专利法修改的总体思路或者说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专利立法的走向和基本格局。笔者认为,专利法之再次修改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第一,修改专利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0.
1、谁有权申请并取得专利权 我国专利法把发明创造分为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发明创造两类。依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创造都是职务发明创造: (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1.
近期速成鸡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将从专利法第5条第1款即“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的视角,来辨析涉及速成动物饲料专利申请的可专利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申请专利要做哪些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专利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专利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国家政府机关或代表若干国家的地区机构依据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同时.专利权也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他人要想使用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授权或许可。  相似文献   

13.
《专利法》第24条规定了不丧失新颖性的三种情况,其中第(三)项为,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不丧失新颖性。即这种情况不构成影响该申请的现有技术。所说的六个月期限,在专利法理论中被称为新颖性宽限期。专利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违背申请人的意愿导致其发明创造公开,侵害了申请人获得专利权的正当权利,因而有必要在《专利法》中设置上述新颖性宽限期的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现行的专利立法来看,其法条中涉及了"生态价值"的内容。如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该条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但因"公共利益"的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如果某项发明创造会对人体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造成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这一原则,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状态说",即在同一时间段,针对一项发明创造,如果不存在两个以上的有效专利权,就不认为是重复授权;另一个是"行为说",即针对一项发明创造只能做出一次授权行为,一次以上的授权行为则应被视为重复授权。本文在理解专利法第9条规定立法本意的基础上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实务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编者按本刊经常收到读者来信询问: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可申请专利?什么人有资格由请并取得专利利权?对两个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分别提出专利申请,专利权授予谁?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必须具备哪些实质条件?由请专利前应作些什么准备?怎样办...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的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申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无法申明原始来源的,应当说明理由。遗传资源的获取或者利用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专利合同的概念及其类型专利合同,如果仅从名称看,应是指以专利为标的的合同。按照这一理解,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便不属于专利合同之列。因为专利申请并非专利。但是专利申请有可能被批准授予专利权,这时,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实质上屯就成为了专利权转让合同,也就属于专利合同之一种了。可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专利法第十条对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转让程序及其合同生效程序作了相同的规定。另外,按照技术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已申请专利而尚未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也可以许可他人实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九条…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其中,上述有关规定无效宣告理由可以参考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并且,作为被无效专利方,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专利复审委员会应当将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有关文件的副本递交专利权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  相似文献   

20.
职务发明共有制──对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专利法把发明创造划分为两类:一是职务发明创造,它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而完成的发明创造;二是非职务发明创造,它是除职务发明创造以外的发明创造。对于非职务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及申请获准后的专利权归发明创造者所有,这一问题现在没有什么争议。对于职务发明创造,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单位拥有申请权以及申请获准后的专利权。这种规定是否最好?比如发明创造人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搞出某项职务发明创造,但单位不同意申请专利,自己又不实施或转让,而发明创造人不能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