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1海云网络新媒体技术(1)关键技术研发面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下新形态、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应对内容多源化、传播形态与接收终端多样化等新媒体演进特性带来的技术挑战,中科院自主研制了面向WEB生态的新媒体服务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以用户行为感知、网络性能测量。终端资源预测的人机物三元信息融合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网络购物规模的持续增长,物流瓶颈日益凸显,而将"多网融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网、传感网)及二维码、云计算、云服务等IT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融合,构建具有动态感知能力、智能决策与自动分配的"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并通过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建立面向网购客户需求的集成化、协同化"智慧云物流"运营模式,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电子(移动)商务的物流瓶颈,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网络购物规模的持续增长,物流瓶颈日益凸显,而将“多网融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网、传感网)及二维码、云计算、云服务等IT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融合,构建具有动态感知能力、智能决策与自动分配的“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并通过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建立面向网购客户需求的集成化、协同化“智慧云物流”运营模式,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电子(移动)商务的物流瓶颈,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产业价值链环节分析入手,进一步论述了移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体信息服务手段在旅游产业增值信息服务融合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移动通信技术在旅游产业增值信息服务融合中的应用环节、利益分类、业务策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几种形态、特征和应用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业网站面向我国公众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妙娅 《情报科学》2005,23(2):287-291
本文在分析公众个性化信息需求特点和个性化信息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对商业网站面向我国公众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具体服务方式进行了阐述。公众拉取模式主要有搜索引擎、分类信息收藏和管理、个性化网页定制;非智能化的推送模式主要有移动终端和邮件分类信息定制、个性化的信息中心;智能推送模式主要论述了智能推送的特点、在商业网站的实现形式及服务运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庆瑶 《现代情报》2007,27(5):46-48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理论,通过分析图书信息采集终端信息融合方法及处理模型,提出了一种较为通用的图书信息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根据对图书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综合集成研讨厅图书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需求、体系结构层次和技术结构层次,初步构建了图书综合集成研讨厅信息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框架,找到了一种保持图书出版、馆藏和读者需求信息链高效运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已进入以移动传播为主的智媒时代.我国各级气象机构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与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及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技术的变化,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新媒体时代公共气象服务挑战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圈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带动图书馆服务的升级,而学科服务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方向。文章试图把学科馆员制度与信息共享空间相融合,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师生的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三方面,分析建设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必要性,重点阐述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原则、建设规划和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0.
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茆意宏 《情报科学》2012,(2):210-215
在对移动信息服务与固定信息服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特点、内外影响因素和服务模式。移动信息服务是面向移动用户通过移动/无线信息网络与手持移动信息终端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包括主体模式、技术模式、内容模式、服务策略、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式、即时服务模式、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科技期刊用户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以期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用户服务提供参考。【方法】结合《遥感学报》新媒体运营实践,采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3种方法,多维度调研用户对新媒体服务的需求,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为学生、青年学者、资深专家等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结果】通过实践,《遥感学报》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收获了大量新的用户和粉丝,在吸引优质稿源、组织学术活动、扩大期刊影响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结论】科技期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提供差异化服务,加强各媒体平台的互联互动、互促互补,实现新媒体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创新,助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甘雨  刘昆雄 《情报杂志》2015,(3):176-180
创新型湖南建设必然依赖于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保障,在开放竞争环境中实现信息协同服务需要讲究策略。根据湖南信息协同服务发展现状与创新主体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目标选择和路径选择对面向创新活动的信息协同服务进行重新定位,把握协同服务的三大关键要素,结合实际具体提出构建多层交互协同主体关系、加大信息服务融合、面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基于交互的可持续信息服务四大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与产业升级结合不够紧密,背离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亟需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链,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依托行业企业,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前消费者对图书信息需求的即时性,以往的图书信息传播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因而,可以"随时"满足消费者信息需求的个人移动终端的"即时"模式便运应而生,基于"即时"需求基础上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图书信息传播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新内涵。笔者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本文着重探讨基于手机、平板等个人移动终端普及下的图书信息传播需求与图书馆内涵的重新定位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是满足学术新媒体用户对学术信息 资源精准化、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术信息流转效率以及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在 探究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与分层画像,重构学术新媒体用户画像 步骤,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结果/结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 精准推荐模型能够实现学术信息资源与用户的精准对接,提升用户忠诚度,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活动。 【创新/局限】从理论框架角度分析与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推荐模型,后续将重点研究模型的技术实现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平台最能满足受众知识学习的有效服务模式,以此扩大期刊影响力,增强新媒体竞争力。【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国内检验医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结合调研结果分析检验医学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成功实践案例,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展望。【结果】打造“传媒+专家”的模式,开发新媒体衍生产品,坚持“内容为王”做好精品,是检验医学期刊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但在内容融合、精准服务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结论】检验医学期刊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以优质内容贯穿用户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以技术和资源优势精准服务用户学习需求,以高效的编辑团队保障知识服务措施落地,构建面向检验医学工作者知识服务数字新生态。  相似文献   

17.
移动终端市场竞争激烈,更新迭代周期快,随着智能制造全面发展,这种局面无疑将进入白热化状态。本文试图从CSCD协同技术、云端设计技术、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与整合,构建面向移动终端的智能设计体系,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信息的产生、知识的传播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科技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也相应改变。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与新媒体相融合,更好地为科技期刊的广大读者服务。文章从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组织审稿能力提升、编辑加工能力提升、新媒体融合能力提升4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新媒体技术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路径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新媒体技术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具体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管理与服务是物流行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信息管理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了目前物流行业信息服务的技术现状,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对物流信息管理的时代要求,然后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模型与对策,最后指出"物流+互联网"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