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论述了荀子性恶论的理论特色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关于恶的理论的思想家。他的性恶论思想具有合理性和深刻性,并且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有文化认同之处。苟子的性恶论对我们惩治社会罪恶,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乐论》是一部阐述其音乐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礼乐并重,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主张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成为高尚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荀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的荀学研究承接清儒,有比较强的包容性与客观性。他以荀学为儒学重要的一支,没有把它作为异端,并且注意到荀子与孔孟的一致性,但牟宗三和徐复观对荀学的评价却比较低。唐君毅对荀子的人性论有独特的看法:性恶论不是性本恶论;天生之性本来不恶,只是在理想之善的反照下不够善而显得恶。这种看法应该不是《性恶》的看法。历来对荀子人性论的种种说法都立足于《性恶》,但是,它事实上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持"性朴论",而不持"性恶论"。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冯兵 《中国德育》2007,2(10):22-26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他在音乐美学上也有重要贡献.<荀子·乐论>提出了"乐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的乐之起源论、"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乐之功能论、"审一以定和"的乐之审美论、"乐合同,礼别异"的礼乐关系论等,集中反映了荀子的音乐批评思想,是我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等人为的努力,来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为此他提出要尊师重教,提出"师术有四"的为师之道以及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荀子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和饱受争议的"性恶论"为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指出其课程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成就"道德圣人"的理想人格,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隆礼立法,"化民成俗"的重要措施就是"化性起伪"。  相似文献   

16.
远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孟子(公元前三七二年至二八九年)、荀子(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三八年)等,曾围绕着“人性”善恶问题,先后创立了各自的学说,并进行了学术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郭沫若同志在《十批判书》中《荀子的批判》一文里,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郭沫若同志认为“要求比较圆通,倒是‘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荀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的思想基础"性恶论"入手,辨析了其"性伪合"的美学观,分析了美感的本能与合乎礼义以及"夫乐者乐也"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节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对古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古代君子达到"内圣外王"的重要途径。《荀子》一书包含丰富的治国理论,是儒家经典之作,其中他的节制思想,包括他的"性恶论"、"礼论"、"心论"等思想对当今领导干部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化性起伪"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作以现代阐释,以性恶论为切入点对其做以阐述,并且从"积、渐"和"礼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具体做法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奠,提出"礼治"下的分配正义思想。该思想针对社会政治名分、物质财富以及相应的责任义务进行等级分配,体现了荀子以不平等为平等的诠释逻辑与以"人治"为核心的统治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