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损伤中等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其病因不明确,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可能为诱因。临床上川崎病应注意与败血症鉴别,但二者也可能同时并存。今年我院收治了一例川崎病合并败血症患儿,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医学上叫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1967年日本人川崎富首先发现的。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孩多于女孩。川崎病的主要表现是:持续发热达5天以上。手脚红肿、脱皮、多形性红斑皮疹,口唇开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1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儿均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13例,皮疹8例,口腔粘膜改变14例,手足硬性水肿、指(趾)脱皮1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卡痕、肛周粘膜潮红5例。白细胞增高、血C R P增高9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 AL)2例。所有患儿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并早期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3例治愈,1例呈IVIG不反应,再次予以IVIG后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少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方法:用清营活血汤(自拟)结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2例.观察临床表现的消失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清营活血汤结合西药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5.6%,纯西药组50%,有显著差异(P<0.05),而临床表现的消退时间无明显差异性.结论:清营活血汤对减少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不同的剂量、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的临床探讨.方法:本文将我院1998.2~2003.12月收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分组,应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丙种球蛋白,采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的疗效与剂量和方法有关,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减少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方法:用清热解毒活血方(自拟)结合西药治疗川崎病48例,观察临床表现的消失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清热解毒活血方结合西药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0.4%.纯西药组29.5%,有显著差异(P〈0.05).而临床表现的消退时间无明显差异性。结论:清热解毒活血方对减少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川崎病冠脉病变的发展过程 ,探讨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价值。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 4 8例川崎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 0 % ,冠状动脉扩张 35例 ,占 73% ,冠状动脉瘤 13例 ,占 2 7% ,最早 1例是发病后 4d。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一过性冠脉扩张较普遍 ,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可提高冠脉病变的检出率 ,了解冠脉病变的动态变化 ,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儿科住院 5 0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30例 (6 0 % ) ,病变出现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即 4周内 2 8例 ,占病变者约 93.3% ,其中 1周内出现 7例 ,占 2 3% ,最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发现川崎病后 4d。 4周后出现 2例 ,占 6 .7%。病变累及范围 ,不仅在冠状动脉主干 ,而其分支也同样受累。超声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 ,而且直观。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时有效的方法 ,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儿科住院 5 0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30例 ( 60 % ) ,病变出现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即 4周内 2 8例 ,占病变者约 93.3% ,其中 1周内出现 7例 ,占 2 3% ,最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发现川崎病后 4d。 4周后出现 2例 ,占 6.7%。病变累及范围不仅在冠状动脉主干 ,而其分支也同样受累。超声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 ,而且直观。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时有效的方法 ,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6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急性期C-反应蛋白、胆固酵、血沉、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检验和计数资料Y0检验。结果:86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26例(3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发热天数、血小板、C-反应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3.6%,仅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57.1%,7d内使用IVIG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6.4%(P〈0.01)。结论:对川崎病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该病作出及时的预后判断,予早期干预,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早期足量使用IVIG可减少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特禽便血症的防治症状1患病雏禽不食、呆立、龟缩在一起,垂翅、瘫痪。有的表现为一肢后伸,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有的拉稀粪,呈污黑色并带有血丝。后期有红色恶臭粪便。发病率70%,死亡率90%,此症是败血症型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1—9周龄的幼禽。治疗(1)在...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原发性血管炎有巨细胞动脉炎、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韦格纳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近几年,有关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不少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诊断与治疗该病的最新进展,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快快长穴膜片”是根据日本医学博士友明思想研制而成的一种用于青少年增高助长的新型微量离子疗法。其作用力可穿透人体组织,急速增进组织营养而达到去疾克病之目的。川崎博士经多年研究发现,人体身材的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能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盛夏酷暑,一些婴幼儿头面部、颈部、胸部及背部皮肤常生出密密丛丛针尖大小的疹子。这些小疹子既瘙痒,又刺痛,害得孩子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稳。要是抓破了,弄不好还会发生感染。若处理不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的孩子还可能继发脓疱疹、疖肿甚至诱发败血症、肾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病。  相似文献   

16.
咨询台     
咨询台心肌病与心肌炎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冬春季节容易发生?李云心肌病与心肌炎并不是一种病,心肌病主要病变在心肌,因多数病因不清,又称为特发性心肌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心肌疾病。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如治疗不彻底、不及时,会转化为慢性心肌炎,然后可能...  相似文献   

17.
1 败血症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由于致病菌侵入并存留于血液循环中不断繁殖 ,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全身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汗及头痛头晕等症状 ,甚至出现神志障碍或昏迷。同时呼吸急促 ,脉细而快 ,重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化验血液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血液培养中可见细菌生长。此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 ,如呼吸道、胆道、泌尿系统感染 ,还有严重创伤 ,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等 ,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外科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引起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如大肠杆菌等。此…  相似文献   

18.
在养猪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猪也能像人一样发生咳嗽、气喘。造成猪咳嗽、气喘的主要原因是两种传染病。一是猪肺疫,由巴氏杆菌引起,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最急性呈现急性咽喉炎、呼吸困难;急性表现为败血症和急性胸膜肺炎;慢性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二是...  相似文献   

19.
1 病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生殖道疾病,表现为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等多种病型,在全世界流行。1931年sehalk和hawn首次报道了此病,以后人们不断分离出新的血清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和更多的突变株。大肠杆菌自1885年发现以来现也已有多种血清型及变种。大肠杆菌主要引起腹泻和败血症。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引发慢性呼吸道病之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败血症时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将收住NICUN患儿分为败血症组38例,非败血症组38例,对两组患儿入院时均行凝血常规(PT、TT、APTT、Fbg)检查。结果:败血症组:PT、TF、APTT均高于非败血症组(P〈0.05),Fbg均低于非败血症组(P〈0.05)。结论:败血症患儿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程度与败血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