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痴迷"于用教材束缚住教师,语文就永无希望。人文性与工具性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实现工具性目标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文性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更注重工具性,注重"双基"的培养。新课标实施后,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倾向。于是,语文教育开始强调人文性,从语文课堂到三维目标的确立,再到语文教材的编写,无不如此。可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真正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且只有在二者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蒋红英 《考试周刊》2011,(42):61-62
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文本之"根",当我们将教材视作"例子",对孩子展开工具性训练和人文性熏陶的时候,都应该关注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当前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呈现出了重形式轻结果、重表象轻实质的现象。从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目标、教材、教法、教师素养四方面加以研究实践,力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使语文教学彰显"专业化"的职教特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智育与德育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利用语文教材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亲人、尊重友谊;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辅助,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一探该版本教材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整合的状况. 一、语文教材整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意义 1.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类文化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特质,人文性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0.
李涛 《学语文》2014,(6):9-10
语文学科的"文""道"之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最终在"课标"里有了规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升学压力,一线的教师大多仍陷于工具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喜欢语文而厌恶语文课,热爱文学而畏惧教材。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现状,恰恰说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亟待加强。只有兼顾到学科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才能唤回生机活力;语文课堂上要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通过体验言语形式背后的情感寄托达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最终收获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范本教育应致力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育应从显性范本的学习入手,以达到掌握隐性范本要求为目标.学习的范本越多,内化的积累就越丰厚,越能创建出优秀新范本.语文范本选择要符合崇高人文性与典范工具性相结合的要求.范本的"习得"和"学得",都是学生语文素质生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常彦 《现代语文》2009,(9):49-4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愿望”。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就是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料,以健全的人性为最高教学目标,关注人的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为其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到工具性,便认为是技术主义,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刘夕琴 《现代语文》2010,(10):21-2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且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表明了语文课程目标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目标是语文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状况,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提高表达、交往、沟通的能力,彰显人文内涵。要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借助四个方面的研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语文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敏锐 《成才之路》2011,(10):12-12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要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就对教材、教师、教法、实施策略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方法教育相结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三字经》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科学的,它所秉承的人文思想是符合社会历史主流的。尽管它的文本打上了过去时代的烙印,但是它的编写理念和价值精髓仍能为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和编写提供极其丰富营养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