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讨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他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就可能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从而使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如何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呢?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产生问题意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韵 《现代教学》2013,(3):57-58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历史问题”中,使学生感知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疑难等,产生出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教师应怎样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对数学问题的一种自学和感悟,伴随着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产生积极思维并解决问题.本文从学生主体角度,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输入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方式和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转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问、爱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内涵所谓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讨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他对所观察  相似文献   

10.
何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本文就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在“两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质疑、困惑、焦虑,和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们在当前“两课”教学中问题意识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一、当前“两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的调查1.在“两课”教学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裴霞 《华章》2010,(14)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本文选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教学对话的案例来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提问.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这样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从面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重视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以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心,使他们受到激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他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就可能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从而在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指的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家布鲁纳曾倡导教师应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