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谢赫的绘画六法以探讨人物画为主,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绘画鉴赏理论。"六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气韵生动",它不仅是鉴赏画作的最高审美标准,还对书画艺术的创作有理论指导意义。它要求画家与画作、画作与对象,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之间的气韵生动,以体现作品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2.
自谢赫提出人物画之“六法”,绘画有了一定之规。“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古画品录小引》)“六法”虽说可标程千古,但亦聚讼不衰。其争论虽然多在于“气韵生动”一法,但其余五法也有错会之时。后张彦远回:“无生动之可拟,有气韵之可作。…··审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分“生动”“气韵”为二;唐志契则高而为四:“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  相似文献   

3.
"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的绘画“六法”,全面地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美学的角度,着重剖析了“气韵生动”内在的美学思想,总结了其中“气”、“韵”和“生动”各自不同层次的哲学美学品质,突出了“气韵生动”美学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绘画“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最高境界。源于古代老庄的道家思想,气韵与中国山水画的融合,成为中国山水画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品格标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与意、味、气的关系看中国艺术的“韵”──“中国韵美学”研究之一刘承华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这篇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其“气韵生动”一法居于首位。之后有许多人也跟着谈“韵”,并极力推崇“韵”在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10.
谢赫在《古画古录》中把画家及其作品分为五类,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暂且不去理论,但是,其中关于绘画的“六法”应该是其艺术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单纯读其“六法”看似阐述的仅仅是习画要决,细读进去便能领悟到其中蕴蓄着对绘画艺术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气韵生动”讲的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感悟能力与绘画作品应具备的内在意韵的问题,“气韵生动”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练与要求;“应物象形”讲的应该是对写实能力的要求;“随类赋彩”讲的是画面的渲染与设色营造;“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方面的修养,整体  相似文献   

11.
南齐谢赫在<画品>所创发的"六法精论",实乃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根本追求,它概括了绘画的普遍规律,具有"俯遗则于来叶"、"历千载而不移"的理论价值.但历代论者由于受到他们各自时代审美旨趣、风习宗尚的影响,在对"六法"的阐释中,舛误颇多,往往羼杂进许多与"六法"的本旨渺不相干的意见.基于此,我们必须从学理上对其进行"语境还原",以期得"秉笔人之本意".惟其如此,方能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质与精髓,并在当代的绘画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2.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气韵生动"原是绘画"六法"之一,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在中国古代,"气韵"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指在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7.
“气韵”范畴是中国绘画的第一准则,连同“生动”共同构成了“气韵生动”美学范畴。书法、绘画及乐舞为“气韵”的发展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晋人从有了审美意识开始,逐渐关注审美主体的思想和灵魂,在自然山水中展现意识的广阔和豁达,为我们诠释了生命力和精神世界的融合之美。  相似文献   

18.
气韵用“气韵”论艺始于南朝的画家、评论家谢赫。其后以“气韵”言艺者真可谓数不胜数。完全可以说,“气韵”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它好象是一座山峰,集聚着无限风光,既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观赏者醉心的神奇境界。然“气韵”到底为何物?钱钟书先生近来指出:以往标点谢赫《古画品录》把“气韵”和“生动”连在一起当作一词是错误的。他指出“六法”“气韵”句的句读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详见《管锥编》第四卷,第1353页)我以为钱先生的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美学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够全面。气韵生动是从绘画的角度对艺术的形神提出的总体要求,即神要有气韵,形要生动。气韵生动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气韵生动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化性。意境乃气韵生动之境,气韵生动是意境之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艺术很讲究“气”字。作文章“最要气盛”;绘画要“气韵生动”;书法讲究“力实而气空”;歌唱中要求行腔“一口气”。这说明,对气的要求,是我国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人欣赏艺术时一种习惯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