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确立法治信仰。在法治信仰教育中,需要纠正三方面的错误倾向,即法治信仰教育需要从个人的关怀和追求出发、法治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照大学生的法治人格、讲授法治信仰就是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法治信仰教育的科学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确立法治信仰.在法治信仰教育中,需要纠正三方面的错误倾向,即法治信仰教育需要从个人的关怀和追求出发、法治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照大学生的法治人格、讲授法治信仰就是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信仰与法制观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进行信仰与法制观教育,更多地施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出信仰与法制观教育的四大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法治信仰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当前,大学生存在对法治认知不足、认同不足和实践不足的问题。要以公民教育为抓手积极推进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不断丰富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基本路径,培养面向21世纪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治信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走出信仰的低谷——关于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与民族主导信仰内容的缺失 ,将导致人们丧失精神支柱 ,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与振奋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仰教育 ,建构科学的信仰系统 ,促进民族主导信仰的坚定与精诚集中。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这样的理念已被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们所接受,并向着这一方向做着各种努力.因此,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更离不开社会主体对法律神圣的终极信仰.法学教育最根本、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培养法律人的法律信仰.然而,中国的法学教育却面临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危机.所以,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认识规律,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精神在于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信仰,尤其是对宪法的信仰。作为法治精神要素的宪法信仰,其内容应当包括哪些,本文从法治建立、存在、发展的前提,公民参与法治进程的动力来源,公民立宪、行宪、护宪的态度和公民作为传承宪法精神的载体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2 1世纪是法治时代。市场经济、加入WTO要求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作为 2 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主力军 ,更要提高法治意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律及法治的反映和认识 ,它体现为大学生特有的对法律的理想、信仰、心理、意志和观念。加强法治教育 ,确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教育目标、原则 ,采取客观、实践、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法制观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法治是社会正义的必要依托、法制是社会正义的服务我体,法制观教育对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是21世纪政治观教育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一种崇尚,它不但是法治的内在动力,也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西方具有悠久的法律信仰传统,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原因,尚未重视法律信仰,所以树立法律信仰应作为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信仰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五信”教育,即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认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未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是由于以下原因:信仰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灌输教育与社会多元化矛盾;科学理想信念理论阐述滞后等。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并试图寻找满足的特定历史时期,必须建构信仰教育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地位;在多元比较和鉴别中,促进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确立信仰追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法律信仰.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和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要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大学生信仰法律、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要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自觉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对法治的忠诚与信仰,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普遍的法律信仰。当前在人们普遍认可法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可能会盲目地走入另一误区,即将法律当作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幻想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法治,这种思想倾向会成为培养人们法律信仰的一个严重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向教育对象灌输“法治是需要代价的”这一思想,是法治教育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