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2.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复"、"復"、"複"、"覆"四字在中国古代均有其特定的字义,在传统典籍中,并不存在"复奏"一词,"復奏"、"覆奏"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1956年推行的简化汉字方案将"復"、"複"、"覆"诸字简化为"复",由此开始,"复奏"开始取代"覆奏"而出现在各个著述中。虽然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覆"字不再是"复"的繁体字,但由于作者和编辑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以及对"复奏"代替"覆奏"所导致的法律文化信息的衰减缺乏应有的意识,"复奏"的使用仍在继续泛滥。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立"字很有表现力,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许多带"立"字的成语都是教人怎样做人的。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独立自主成家立业顶天立地鹤立鸡群遗世独立不破不立当机立断立奏奇效立竿见影立地成佛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而其诗中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这也是其诗歌的精华所在。在我看来,"真气"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个人真性情,"真意"是指诗歌的内容真实,"真趣"则是日常生活中瞬间捕捉到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常说的吉祥话中有一句"五福临门",但大多数人都是一听而过,只觉得是吉祥话,至于到底是祝福什么,都不是很在意。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五福"是什么。"五福"一词出于《尚书》中的《洪范》。书中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其中,"长寿"是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指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也有人指出,"贵"不在"五福"之列),"康宁"是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指临终前没有遭遇过横祸,  相似文献   

7.
《诗经·小雅·车攻》记周王狩猎于甫田泽,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说者皆读"失"如字,失之。今案"失"当读为"佚"。上古失读审母质部,快读喻母质部,审喻旁纽,质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公羊传减公二年"佚获也",释文曰"一本作失"。《尚书·盘庚》"惟予一人有佚罚",伪孔传曰"佚,失也"。佚、逸通用,《说文·部》曰"逸,失也"。旧谓马之奔突不驭曰"扶(逸)"。《国语·晋语》"马逸不能止",韦昭注曰"逸,奔也"。《苟子·哀公》"其马将失",杨惊注曰:"失读为逸,奔也。《家语》作马将佚也。"诗曰"不失(佚)其驰"…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个人学习、小组(指邻座四名同学)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上独立自学、相机引导、群体议论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着教学全过程.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践,"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一直引领着我成长,它成了我教学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一诗的诗体,程俊英先生界定为联句诗之祖。从诗歌的内容来说,此诗由男女对话组成,其形式乃对话体,已无可争议。但并不能因为它的对话性质就认为它是联句诗。对于联句诗,古人大都认为其源头是《柏梁诗》,现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联句诗是《庚歌》,除程俊英先生外,从未有人将《女曰鸡鸣》和联句诗联系在一起。从联句诗的特点看,《女曰鸡鸣》完全不符合联句诗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诗歌的对话形式,将此诗定义为联句诗之祖。  相似文献   

12.
《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一·孙益传》的"孙益"与卷四四七《忠义二·徐徽言传附孙昂》中所提及的"孙翊"实为一人。揆诸史料,凡以朱弁所作《奏状》或《忠义录》为史源的史料皆作"孙益"。而以《封氏纪年》、《金虏节要》等史料为史源者皆作"孙翊",且以杨存中《奏状》为史源的史料亦作"孙翊"。本文综合原始史料和逻辑关系,从史源的角度,厘清讹误,认为当以作"孙翊"者为正。  相似文献   

13.
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于先秦时期,其过程经过了两条途径:一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名·数·量"经过了"名·量"、"量·名"两个阶段,进而转化为"数·量·名"结构;二是金文以后,"名·数·量"经过"数·量·之·名"阶段而过渡为"数·量·名"结构。  相似文献   

14.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特点,即"诗"情"话"意"。"诗"是指语文教师与诗歌的不解之缘,"情"是指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里的充沛感情,"话"是指语文教师独特而优美的话语追求,"意"是指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文思想。一、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教师与诗歌  相似文献   

16.
人们解释"乱"时"众音毕会"、"繁音促节"的观点往往是由《论语》中"《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附会而来。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乱"本身就含有"变化"的意思,"乱曰"之所以称乱,正是因为它表示歌曲形式的改变。通过对《水经注》中"乱流"一词的研究,"乱曰"之乱正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声部分。  相似文献   

17.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19.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今注家对<论语·雍也>"陋巷"一词屡有误解,"巷"字在古代可指居室,<论语>"陋巷"实指陋室.与之相关的"穷巷""阨巷"等词均有此义,某些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时尚存在不同疏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