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商务英语中。国内针对英汉语商务语篇中的隐喻对比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英汉商务语篇中隐喻的源领域以及目的域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英汉商务语篇中隐喻既存在文化共性,又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而这种跨文化研究对商务教学和商务活动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厉平 《双语学习》2007,(10M):161-161,164
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商务英语中。国内针对英汉语商务语篇中的隐喻对比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英汉商务语篇中隐喻的源领域以及目的域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英汉商务语篇中隐喻既存在文化共性,又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而这种跨文化研究对商务教学和商务活动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义学概念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则是人类对周围一切事物感知体验后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的最完整的反应方式。本文从隐喻的模糊性特征对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进行分析,以期带领读者理解并领略文学语言中的美丽隐喻。  相似文献   

4.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王晨 《考试周刊》2009,(9):37-3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爱情是实物"、"爱情是光"和"爱情是旅程"三个隐喻模式,来论证认知隐喻的运行理念和运行机制:源领域向目标领域的映射。  相似文献   

6.
孙毅  王薇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133-137
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这标志着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学界已普遍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有必要在搜集和归纳大量表示颜色概念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与个性,探索颜色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特点,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深层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反映.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中英文人生类谚语中的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其中的差异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文章试图从认知语义学关注的几种认知操作模式(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入手,建立统一的认知机制分析框架,揭示这几种认知操作模式的相互作用在名词动用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习语的本质是可分解的还是不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0.
杜婷 《现代语文》2010,(5):58-59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有效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用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这一常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产生和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素敏 《英语辅导》2011,(1):135-136,19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概念隐喻是隐喻系统的中心概念,是隐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了认知范畴。本文试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阐述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构成的基本方式是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映射,以达到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和判断;概念隐喻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派生性;概念隐喻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可以通过阐释隐喻和构建隐喻两种方式来辅助人们的思维,帮助人们运用具体简单的概念来认知和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概念隐喻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喻从旧时被作为修辞学的研究焦点,到现在成为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准确的隐喻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研究隐喻翻译的现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试图阐述语境知识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相似文献   

13.
论词义演变的隐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词语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以“相似性”和“联想”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和词义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隐喻概念的三种方式影响着词义的演变。了解隐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与翻译     
赵宁 《华章》2010,(3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有一定的方法模式可循.在各种文化的大背景下,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隐喻及翻译中的问题,将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隐喻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其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和语法隐喻,然后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对语法隐喻进行语义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是,认知语言学家眼中的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本文将陈述概念隐喻的基本研究和应用。文中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隐喻的定义以及起源。第二部分是隐喻的分类以及在翻译和认知领域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分析隐喻是一种思考方式,第四部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传统语义学对多义词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认知语义学中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的理论,来理解多义词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建构概念域和语境互相作用的模式来解释多义词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张阳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179+183-179,183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商务英语新兴词汇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发现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实际上亦是一些认知概念隐喻在商务领域中的认知投射。这一认识可指导我们商务英语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本文试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隐喻中的语义转移及其特点,以进一步揭示隐喻的认知机理。  相似文献   

20.
传统隐喻研究注重在修辞学方面的研究,现代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多角度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更是当今隐喻学研究的重心。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汉英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上的方式异同对其共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