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是汉相围萧何之后.<南齐书·高帝纪>载,齐高帝萧道成乃"汉相萧何二十四世孙".据<史记·汉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即今江苏丰县人.则萧道成的祖籍,应为江苏丰县.但至萧何孙萧彪迁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故又称齐高帝先世为兰陵郡兰陵县人.至东晋初,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萧道成的高祖、身为淮阴令的萧整遂南下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晋于此侨置南兰陵郡兰陵县,故萧道成又称"南兰陵兰陵人".  相似文献   

2.
在晋代和南朝的史书中,常见"北府"、"东府"、"西府"之名.它们都是当时的军事重镇.本文拟对这些名称的缘起及其在东晋时代的历史情况作一些粗略的考证;此外,"南府"之名不见晋、宋史书,需要探讨一下有无其实的问题,故题名曰《东晋四府考略》.一、东府东府之名遍见于《晋书》、《宋书》、《南史》.例如:《晋书·儒林·徐邈传》:"邈尝诣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晋书·王恭传》:"道子尝集朝  相似文献   

3.
谈常州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并不专门研究六朝文化或齐梁文化,但因为研究移民史、人口史,不能不涉及这部分.但研究齐梁文化,以往主要集中在南京,这是因为齐与梁萧氏王朝都建都南京,萧道成与萧衍的子孙后来大都迁往南京去了.萧道成、萧衍作为齐与梁的开国皇帝,原先祖上在山东兰陵,后来祖上(即萧整)在"永嘉之乱"后迁到南兰陵即武进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市,加以"南"名,称为"南兰陵人".从此,常州成为萧齐、萧梁的子孙移往我国南方各地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隋初将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隋朝至清代,德州所辖地域及其属县名称又有很多变革。今德城区在隋唐宋金先后称广川县、长河县、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明清时期德州(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而商贸繁荣、文化昌盛,成为著名的漕运仓储之都、军事重镇和运河名城,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所辖县、市(区)亦多有变革。  相似文献   

5.
常州书院源远流长,本文叙述自宋至清常州地区之书院创建、变迁情况,清末武进、阳湖两县知县捐廉助学、民间集资办学情况,以及名儒私人办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古代"宜春县"的名称与行政设置自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开始,中间除了王莽到东汉初期二三十年间将改名为"修晓县"和东晋孝武帝太元时期(373-396)到隋开皇十一年(591)两百年左右改名为"宜阳县"外,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直到今天"宜春"作为地级行政单位名称依然在使用.其延续的时间将近两千年,这是比较少见的,也可见其稳定性与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宜阳"这个名称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今宜春市袁州区就有"宜阳大道";2007年成立了一个新区,名曰:"宜阳新区".宜春县自隋开皇十一年(591)东迁五里后,倾向于认为于唐初迁回原址,但尚未找到确凿史料,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星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40-140
<正>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的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在自然观方面,他  相似文献   

8.
屋下架屋     
庾仲初~①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②,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③,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④,都下~⑤纸为之贵。谢太傅~⑥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⑦。"(选自《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年版)【注释】①庾仲初:庾阐,字仲初,东晋人。②庾亮:东晋大臣,其妹为明帝皇后。③名价:称道、评价。④写:抄。⑤都下: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⑥谢太傅: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赠太傅。⑦俭狭:少而窄。  相似文献   

9.
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按武陵,郡名,七县指临沅(今常德县、市地)、沅南(今桃源县地),汉寿(今常德县地)、龙阳(今汉寿县地)等处,都在洞庭湖西部,这一带早就以产好茶出名。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岳阳有(氵邕)湖之含膏”,为天下名茶。(氵邕)湖,一名翁湖,在岳阳县治南。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氵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湖茶,李肇所  相似文献   

10.
唐顺之是明代中期重要作家、学者,其家乡为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明代,武进唐氏是名门望族,至唐顺之已历七世,世代耕读传家,进学科考,是武进著名的“文献之族”和官宦世家。对唐顺之家世进行考述,有助于考察其文学、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新疆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是《大唐西域记》所言于阗以东的睹货罗故国,隋唐时又译作图伦碛,马可波罗称之为大荒原。1895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则从民间传说中听到“塔克拉玛干”这个名字。王国维考定“今谓之塔哈尔马干,皆睹货逻之讹变”,黄文弼亦重申“塔克拉”即“吐火罗”的音变。论文通过对藏语成分的勘同,认为“塔克拉玛干”当即“吐火罗人故地”之义。  相似文献   

12.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曲诸生”,故有诸号。杜甫自言“故里樊川”。以往研究将少陵,杜陵,杜曲,樊川看作几个不同的地方。本指出杜曲位于少陵原(即杜陵原)与樊川结合部。唐代杜氏家族住原上杜曲堡子,原下是杜氏花园。杜甫所谓“少陵”、“杜陵”、“杜曲”、“樊川”实为杜曲一地。杜甫诸号均来自故里杜曲。  相似文献   

13.
"澶渊之盟"是宋辽史上一重大事件.对它的评价,学界历来存在很大分歧.然而,从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历史的眼界看问题,尽管存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符合民心、顺应潮流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两篇有关"单摆平衡"位置的文章,两位作者在文中都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了将单摆运动到的"最低点"O点称为"平衡位置"而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由此产生的错误认识,笔者颇有同感.但对两位作者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将教材中摆球经过的O点由"平衡位置"改名为摆球运动的"最低点"的建议不敢苟同.这种建议似乎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而且,这样的修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思维混乱.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学界给出了多种解释,或汉语,或藏语,或羌语,或吐火罗语,众说纷纭,长期为学界公案。综观西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前著于史册的五个早期地名——合黎山、黑水、祁连山、焉支山、敦煌,其中四个大体可以确定都属于突厥语,即合黎=Qara,意为“高”,合黎山意为“高山”,黑水=QaraSu,意为“清亮的水”,祁连=Tängri,意为“天”,焉支(胭脂)=yänggä,意为“嫂子”,同于匈奴单于夫人“阏氏”和今天维吾尔语嫂子yänggä。从史书遗留的当地民族的词汇看,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说明彼时河西为突厥语分布区,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突厥语中有tawuz一词,意为“瓜”或“西瓜”,敦煌古以产瓜闻名,在相当长时间被称作瓜州。将敦煌解释为突厥语tawuz的音译,或许更接近敦煌地名起源之真义。敦煌原为区域名称,以产瓜闻名,后因作为敦煌郡治而特指敦煌绿洲。  相似文献   

16.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州”与“洲”字起源和演变的探索,分析说明了它们在地名中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情"作文,如"实"叙事,从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寻觅一个教育世家的发展历史,发现蕴含的人文意义及写作价值,刘庆光的散文集为遵义的文化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合肥”亲关于“合肥”地名来源的说法质疑入手,运用了《尔雅》《诗经》中关于“肥”字的训释,推定“肥”具有“合”义,从而指出“合肥”地名来源说地悖谬。并试图从音韵学角度阐述“肥”是“会”的假借字,进而提出“合肥”地名来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