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刘宇 《海外英语》2015,(2):67-68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3.
孙晶 《现代语文》2015,(2):65-66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有+VP"结构的局限性及其呈现出的表示强调的语义特征,提出现代汉语"有+VP"结构中的"有"与完成体标记"了"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大学语料库对现代汉语“V+往”结构进行大量语料考察,总结“V+往”结构中介词“往”介引的宾语成分所具有的规律性。这一研究对“V+往”的规范使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有很多“不对称现象”,“数词+度量衡量词+形容词”结构就是其一.用标记理论可以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无标记项可以指称整个量级上的各个量;还可以不包含“比较”的内蕴.同时标记现象的产生又能从认知方面找到原因:认知突出性、范畴内部的不对称和认知过程中的“经济心理”.  相似文献   

7.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吃得饱"是一个有"得"字标记的述补结构,学术界对此没有任何争议。"吃个饱"和"吃得饱"在形式上很相似,有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结构。前人多数集中在对此结构中"个"的性质进行探讨,但是并无定论。所以"吃个饱"的结构性质悬而未决。本文试图结合前人对"V+得+VP|Adj"和"V+个+VP|Adj"两种结构的研究成果,对"吃得饱"和"吃个饱"进行区别研究,分析其语法结构、语义及语用环境三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二者是一对同模异构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皖北口语"很+VP"中的V是动作动词,不具有"客观量度,"V后宾语可带可不带,主语主要为第二人称,常用于祈使句。这些与普通话形成对立。皖北方言"很+VP"表达出言说者强烈的主观性,言说者对言说对象有强烈心理期待,这种强烈主观性使得不具有客观量度的VP具有了主观量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1.
从敦煌交文和元刊杂剧看量词“个”的发展,“个”不只称量范围扩大,而且语法功能扩展,作为宾语标记用在动词和非典型性宾语之间,这是“个”量词用法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再+VP”结构既可以表示肯定,又可以表示否定。该结构表示隐性否定时构成祈使句,要求VP具有[+述人][+可控]的特征,多用来表示威胁、警告、劝阻的语用否定。该结构存在着“有本事/种/胆+再+VP”“再+VP+试试(看)”“再+(给我)+V+数量词”“再+V(VP)+就+后果”等多种变体。其隐性否定义是在语用推理下产生的元语否定,说话人通过否定假设条件、凸显假设后果,来增强话语中的威慑效力,劝阻或制止听话人继续实施当前行为。听话人可以通过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对礼貌原则的有意违反,来识解其表达的隐性否定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V+个+VP"结构的研究成果,对目前一些主流对外汉语教材中"V+个+VP"的注释情况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依据研究成果对"V+个+VP"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于“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汉语中,数词既可与量词组合,又可与名词组合。所以“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词类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人”的词性,确定“人”属于名词而不是量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做谓语依赖系词性句法标记,最常见的是标记词“很”与形容词一起连用构成“很+形容词”结构充当谓语.该结构中的形容词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当“很+性质形容词”做谓语时,“很”是语法标记词,不可省略,其功能是使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具有程度性和描述性;“很+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很”不是语法标记,而只是强调性质形容词的程度,因此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重读“很”也可以表达强调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