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挖掘法治热点,并在热点事件报道中承担社会责任,日益成为法治新闻领域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热点事件报道为基础,对法治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加以探讨,以彰显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从来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也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但因其报道政策性强、影响力大,对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也是一个上下都十分关注、且敏感的领域。因为不当的新闻传播,会造成信息混乱,使事件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马超群 《今传媒》2016,(1):35-37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人意料.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远大于预知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剖析当今传媒环境下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突发性新闻事件策划与报道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以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网络舆论对伊朗突发新闻的关注热点,进而透过社交媒体分析网络舆论对国际热点事件的关注倾向.以含有关键词"伊朗少将遇袭"、"伊朗导弹袭击"和"伊朗"的所有微博作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角度分析网络舆论对伊朗局势的关注热点.本研究对基于新浪微博数据检索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网络...  相似文献   

6.
徐婉晴 《新闻世界》2014,(4):286-28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热点事件因其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了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舆论的非理性成分决定了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余姚“鞋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评论通过事件发生后尊重民意的评论态度来稳定社会情绪,通过事件转折后引导民意的评论技巧去转化社会舆论,通过事件总结后反思民意的评论原则来深化社会认知。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正确、及时、权威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为弘扬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浙江省档案局(馆)于2014年4月与腾讯·大浙网合作开展新媒体宣传,成功推出两个档案文化类互动栏目——"浙江往事"和"乡音浙江"。"浙江往事"登陆腾讯新闻手机客户端平台,每周六、周日各推送一篇图文并茂的档案文化类文章,并开放评论窗口,供网友阅读、讨论及分享。该栏目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新形势,向网友讲述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截止到2015年1月18日,栏目总点击率达450万人次。"乡音浙江"是依托腾讯·大浙网微信平台建立的一档有奖  相似文献   

8.
地方党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如何让严肃的党报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它的社会新闻版块毫无疑问将重任在肩。社会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类别和新闻样式,除了是晚报和都市报的主角,也应该在党报的版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关注民生热点、关注基层民情、关注百姓心声,有意识地去发现、表现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事件,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多突出"人情味",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拉近党报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对Web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中的新闻事件演变进行可视化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总结归纳文本可视化基本方法,并且结合成功的应用,提出应用在单个新闻事件、同时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先后发生的新闻事件上的新闻事件演变的可视化形式。指出综合利用基于词频、语义、聚类、时间序列的可视化技术是对新闻事件演变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斌 《青年记者》2000,(4):28-28
新闻需要热点,新闻离不开热点。热点有两个特点。一是广泛的社会性。一件新闻只为少数人所关注,没有引起更多群众的反响,不能称为热点。当然,热点也不能简单地以一件新闻知道人数的多少而定。因此热点还有第二个特点,这就是它的“热”度。所谓热度,是指一件新闻,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他们颇感兴趣、迫切想知道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梁旭日 《青年记者》2012,(31):48-49
得知获奖,感觉最多的是忐忑。想来想去,《跨区校车热折射择校暗潮》这篇报道做得比较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热闹的新闻事件面前,发现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新闻,展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当时,国内接连发生多起恶性学生校车事故,如何给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提供安全校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在这时,青岛首批"大鼻子"校车上路,并公布了规模较大的校车运营计划,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校车上路当天,我写了条消息。后来对这一事件跟踪观察后,发现运营企业出于利润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3.
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宁广早新闻》中的主打栏目《宁广新闻关注》,是一档以百姓热点、难点、焦点为主要关注内容的述评结合的日播新闻性专题。2004年末, 《宁广新闻关注》在全省市级广播电台20多档新闻节目抽评中被评为第一名。 《宁广新闻关注》的创作实践带给我们启示:新闻"关注"性专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上,具有其它新闻宣传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而对做好"新闻关注"性专题,笔者有几点较为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在社会上引起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并参与讨论的能够激起民众情绪的事件,主要分为国际舆情、社区民生、企业财经、政策制度、社会治安、明星娱乐、文体科教、灾害事故和反腐倡廉九大类。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社会热点事件,都与档案具有紧密关联。本文先以文献研究证明选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他的新闻敏感决定了其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的能力和水平。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捕捉新闻、揭示事实、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值得被关注的热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快捷地捕捉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判断出传播价值的变化,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观众。由此可见,增强"新闻敏  相似文献   

16.
吴淑霞 《青年记者》2016,(26):56-5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热点事件多样化,要求新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新闻人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其职业能力中的基本要素.本文对几类社会热点事件分类讨论,探讨新闻人在描述事件和评论事实中所需的法律素养如何炼成.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有其先天不足——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专业性太强,被认为是比较难写的一种体裁。人们常说,经济新闻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如何克服"三难",写好经济新闻呢?下面根据我们的新闻实践谈点体会。一、抓取经济"热点"题材,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经济报道反映的题材,必须是领导关心的、广大受众心目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现象、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事件,是群众关注的,是当地的"热  相似文献   

18.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栏目理念:与人为善理直气和沟通调解促进和谐内容构成:兼有新闻的时效性,又有帮忙的特点。版块设置"今日关注""维权时间""庭审直击""法治一线""第一急诊室"。《第一帮帮团》栏目立足福建本省,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百姓的话题,聚焦基层社会。"2013年获得第十九届福建新闻奖优秀电视栏目一等奖。2014年获得中广协会全国电视民生影响力10强品牌栏目。"今日关注"介入重点突发事件、解读最新法规政策、探讨热点事件话题,从政策或事件中梳理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服务百姓。  相似文献   

20.
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2007年娱乐新闻的一大热点,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一个普通人的追星事件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仅仅是因为杨丽娟的病态心理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吗?在杨的追星事件中,一些媒体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正是媒体的这种"问题策划",引起了人们对媒体如何正确进行新闻策划的再度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