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向世界说明中国"任重而道远。外宣翻译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西方国家了解真实的中国,有利于创建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条件等。但是外宣翻译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基础性失误、语用性失误和文化性失误,为了解决这些失误,适宜的翻译策略功不可没。故今日外宣翻译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译者,译者的策略佳则质量高,质量高则效果好,效果好则形象佳。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必要时需要进行一些变通,即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补,或以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以切合读者或交际情境的需要。即使在政治性强、敏感度高的翻译中,变通也是一个常见的翻译手段。那么,在备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翻译岗位考试时,也能变通吗?笔者认为:英译汉时,英语中冗余信息较少,需要删减的内容较少,但仍需要以灵活方式表达原文内容;汉译英时,原文冗余信息较多,翻译时就需要较多的变通。阅卷人理论上都是翻译专家,对于什么是合理变通,什么是漏译,可以作出合理判断,因此考生不必担心。本文举例说明翻译中的各种变通情况,限定了考试中可以使用的变通方法,并对考生、阅卷人、出题人和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分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永中 《海外英语》2012,(4):175-176
文章探讨了我国翻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不再满足于介绍,而是结合翻译实践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做了验证和思考,文章指出这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译学研究走出文艺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藩篱,进入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翻译中顺应和变通策略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目前在翻译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相对于影视作品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十分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国影视作品,影视翻译实践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在影视翻译研究领域起步较早,理论相对成熟和成体系。本文分析了影视翻译研究不足的部分原因,回顾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介绍了中国影视翻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希望通过对比与学习,引起学界重视,通过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与学习,早日形成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体系和规模。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51):24-25
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的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他的圣经翻译实践,在全球翻译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最为成熟和影响深远的。奈达和严复相差半个世纪,其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及各自独特的见解。本文对中西方两大主导翻译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和新形式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最终要解决的是翻译观问题。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并对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有效地处理了翻译中的文化现象,但对翻译中由于语言自身(字形、语音等)造成的绝对不可译性,如双关语、言语幽默并不能妥善应对。变通是翻译的基本属性,在文化翻译中协调辅助归化和异化策略,让严格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变迁为有限度的不可译。从此意义上讲,变通是文化翻译的又一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桂剧剧本英译实践有助于促进传统桂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戏剧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传播与发展。本文以翻译传播学为视角,结合戏剧翻译的特点,构建桂剧译介模式,明确各传播要素在桂剧译制与传播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并提出桂剧英译的三个指导原则:“关联异质文化,填补文化空缺”“守正固本,传播文化正能量”和“融汇变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已经成为西方译学界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而在我国普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对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是很小的。通过对丁尼生的一首无题短诗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女性主义翻译的视角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翻译实践,只是相对于较为深刻和极端的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而言,这种存在或影响更为温和与保守。  相似文献   

13.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标准是评价译作良莠的准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成为合格的译者必须熟悉翻译的标准。该文对一些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严复、鲁迅、傅雷等中国翻译家的翻译标准理论,而对于西方翻译标准理论,着重探讨了纽马克征对不同功能的文本所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的翻译原则。最后阐述了合格译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袁峰 《文教资料》2008,(26):38-40
通过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活动,西方女性主义者挑战了男权社会的权威,改写了女性从属的、柔弱的次等身份,实现了女性身份的重塑.但由于中西方翻译文化的差异,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传统翻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些年我国翻译名家有关汉语诗词中模糊数字的英译,从形似,意似和神似三个角度,对模糊数字的翻译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模糊数字的翻译,由于中西化不同,不必拘泥于形似,意似,在兼顾这两的同时,最得要的是从直译,变通或音译等译法做到神似。  相似文献   

18.
李萍香 《考试周刊》2011,(22):36-37
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翻译,更是一种文化传递,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汉英旅游资料翻译的难度。变译理论的提出,使我们不再拘泥于全译的翻译模式。变译理论中不同翻译方法和变通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侯敏 《天中学刊》2005,20(4):97-99
朱光潜毕生倾心于西方文论与美学,在西方文论的译介和美学理论的传播方面厥功甚伟,无愧于中国现代“美学泰斗”的称号。朱光潜是20世纪翻译西方文论著作最多的中国学者,其厚重博大的翻译工作构成了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不朽的丰碑。丰富性、网合性、统筹性是朱光潜西方文论翻译的特色。朱光潜治学,走的是翻译和研究互补共进的路子,他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重庆师专学报》2004,3(3):53-55,60
余光中,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1)变通的艺术;(2)译中“无我”;(3)诗性翻译;(4)善性西化,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