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标签,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并 进行描述分析,有助于丰富用户画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研究内容,为深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发展态势 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通过质性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取原因要素标签,从情感特征和行为特 征提取结果要素标签,在因果关联视域下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构建的社交媒体 FoMO用户画像模型能够有效阐明各标签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确立社交媒体环境下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 体系,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创新/局限】本研究只选取微信平台 对社交媒体 FoMO 用户画像进行模型构建,未对多平台 FoMO 用户画像进行实证分析的比较研究,因此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但这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现象危害社交媒体用户的身心健康,信息过载是全媒体时代信息疫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成因和影响,能为信息疫情的应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并借鉴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前因后果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前因包括用户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信息过载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应对行为。【创新/局限】应用质性分析方法从多维度系统地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有力补充信息过载领域现有研究。后续可通过实证方法、大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为企业进行社交媒体探索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为用户带来更多生活便利和使用体验的改善。【方法/过程】以技术接受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与媒介需 求理论、六度分隔理论与150 法则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流失模型,并通过对70 名用户的深度访谈和300 份问 卷加以验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各社交媒体间的特征差异是造成用户流动的核心因素,同时以探索性研究思路 预测了中国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识别风险认知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有效提升个人健康管理与决策水平,为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构建知觉风险特征、相关渠道信念、负面情绪响应、信息充分性、信息规避规范和知觉信息收集能力6个维度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三角模糊数Dematel方法构建因素关系网络图,并借助DANP方法量化关键影响因素权重。【结果/结论】结合影响因素的极限超矩阵和原因度、中心度排序结果识别出了可及性、感知严重性、高唤醒情绪、现有信息水平等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创新/局限】本研究从风险认知视角揭示了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及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量化指标存在一定主观性,样本数据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使用率不断下降,意味着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行为的减少,这无 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互动性技术特征出发去探究用户生 成内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互动性为研究切入点,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价值理论,提出用户感知 互动性、感知价值和用户生成内容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Smart PLS 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 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的感知活动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价值感 知、自我呈现以及社会认同的满足程度,最终显著促进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信息交流热潮下,大众社交媒体的垂直交流版块与垂直在线健康社区共同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健康信息交流渠道,深入探究用户参与驱动因素,将有助于用户多渠道开展健康信息交流,优化多元社区对在线健康交流的支撑。【方法/过程】通过采集微博抑郁症超话中用户主动生成的文本,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并提取概念与范畴,进而构建用户大众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交流参与驱动因素模型。【结果/结论】研究揭示了在抑郁症主题交流情境下,用户参与行为驱动因素包括精神需求、辅助治疗动机以及提供帮助动机;此外,社区类型的差异会导致用户生成内容类型及其体现的用户参与驱动因素有别,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用户根据不同动机在使用社区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创新/局限】本文着重关注用户利用大众社交媒体开展健康信息互动的驱动因素,并与垂直在线健康社区进行比较,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社区类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为了讨论社交媒体不同主体的策略博弈对社交媒体平台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方法/过程】 根据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构建博弈支付矩阵,得到复制动态方程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 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平台与不实信息净化者之间存在策略选择依赖性。社交媒体平台在不实 信息控制中占主要地位,净化者给平台带来的收益过高或平台给净化者带来的损失过多都会阻碍不实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8.
张继东  李鹏程 《情报科学》2017,35(11):13-16
【目的/意义】通过模型构建模拟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为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政府管 控提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地理社交数据来量化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信息的传递意愿程度,同时通过将地理 社交数据中的用户地理属性添加到用户的多维特征集合中,根据用户多维特征选择传递不同内容的信息,以提高 信息的传递效率。【结论/结果】由地理社交数据构建的用户特征模型与实际情形贴切,因而通过其进行移动社交网 络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彭丽徽  李贺  张艳丰  洪闯 《情报科学》2018,36(9):96-102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 织从用户隐私角度改进社交媒体工具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研究范式,结合 隐私计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内容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倦怠的形成过程中用户的社交媒体态度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而隐私关 注是社交媒体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隐私关注的过程中信息保护与隐私披露行为共同作用,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 相互博弈,用户态度到行为意向的过程中,过程激励起到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卫东  陆璐 《情报科学》2018,36(4):22-2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为档案馆藏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探讨其理论模型和发展规律对提高档 案馆藏资源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用户为 中心的思想构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藏资源服务的系统模型,阐述了社交媒体用户、社交媒体平台以及馆藏 资源三个主要模块的功能。【结果/结论】提出了关注公众需求、发掘平台价值、加工馆藏资源和明确发展战略四方 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以基于社会化分享模式的信息共享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化分享用户及其行为特征进行 识别,研究结果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支撑,为内容服务商、社交媒体等提供优化参考。【方法/过程】以新浪微博为 研究案例,通过爬虫获取 20 574条社会化分享数据并构建包括 12个字段的数据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 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参与社会化分享的用户具有一定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 为规律,且不同的用户群体对社会化分享内容的选择存在差异,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社交媒体使用特征均对内容的 扩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信息是社交媒体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可能会影响用户对社交平台的态度,进而影响行 为意向。【方法/过程】本研究分析信息质量四个维度的特征,搭建了信息质量、疲惫、用户满意度以及不持续使用意 向之间的关系框架,并探究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信息的不相关、不可得的信息 最容易产生疲惫。本研究能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实践指导,降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的碎片化信息痕迹为刻画在线社交活动中的用户画像并揭示其信 息传播行为提供了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对微博、QQ群、天涯论坛、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的深入挖掘,构建了在线社 交活动中的用户画像模型,并对其信息传播行为的时间统计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 交媒体用户的发布行为中,时间间隔服从重尾分布,其活跃程度与幂指数正相关,与时间间隔宽度负相关;而时间 间隔的重新标度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活跃程度个体所造成的影响;在交互行为中,时间间隔服从重尾 分布,可用幂指数近似刻画,交互行为表现出“强阵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站中的学者推荐有利于增强学术合作、提升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对科研工作 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从学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行为网络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相似兴趣的学者推荐模型, 挖掘分析学者知识结构特征、学者间合作网络、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计算学者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相似度并进行整 合实现学者推荐。最后以百度学术学者主页数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 够有效解决科研社交网站信息过载和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可操作性和推荐结果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是满足学术新媒体用户对学术信息 资源精准化、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术信息流转效率以及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在 探究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与分层画像,重构学术新媒体用户画像 步骤,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结果/结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 精准推荐模型能够实现学术信息资源与用户的精准对接,提升用户忠诚度,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活动。 【创新/局限】从理论框架角度分析与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推荐模型,后续将重点研究模型的技术实现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代宝  邓艾雯 《情报科学》2018,36(5):64-70
【目的/意义】系统揭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和转移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过程】对国内外关于 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和转移行为的 35篇实证研究文献,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两个方面 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可分为用户的认知性因素、情感 体验性因素和态度性因素,以及技术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转移意愿的因素可分为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和锚泊因素三类。  相似文献   

17.
郭佳  曹芬芳 《情报科学》2018,36(9):77-8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缺乏关注。【方法/过程】基于社交媒体倦怠视角和 转换倦怠视角,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社交媒体中感知过载与用户 隐私关注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并通过社交媒体倦怠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转换成本和习惯正向 影响用户转换倦怠,并通过转换倦怠负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个性化微阅读推荐模型,丰富个性化微阅读推荐的理论体系以及拓展个性化 微阅读推荐的研究方法。【方法/过程】首先探讨基于用户认知的个性化微阅读推荐模型的研究框架,然后从“人 ——用户”到“需求——偏好”再到“系统——推荐”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从微阅读用户画像建模、微阅读用户偏好提 取及匹配以及个性化微阅读自适应推荐模型构建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微阅读自适应 推荐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借鉴用户认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将移动用户微阅读的情境感知、社交网络和情 感体验进行融合构建用户画像并且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微阅读自适应信息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倦怠等现象的出现,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降低,影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化身相似性维度,并明确其对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可以指明社交媒体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我化身相似性的理论框架。【方法/过程】总结归纳既往文献和实际应用,深入分析自我化身相似性的不同维度,开发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通过镜中我理论、普罗透斯效应、第三人效果等,建立自我化身相似性与自我披露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论】自我化身的文案相似性、形象相似性和行为相似性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化身认同产生正向影响,且用户的化身认同感越高,其信息自我披露意愿也越高。【创新/局限】从化身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态度变化,并开发了适合我国社交媒体研究使用的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局限在于只观测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没有进一步观测用户的披露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网络时代,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与发布动态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与此同 时,移动社交网络的即时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进一步升级—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由此产生。【方法/过 程】通过构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多主体应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 Vensim PLE软件对实例进行模拟仿真。【结 果/结论】结果表明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受舆情事件、媒体、网民、政府四个主体的共同影响,降低事件敏感度、移动社 交平台传播次数、网民情绪强度及提升政府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有效地应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