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难道”句式各种辞书均解作反诘。《新华词典》:副词,用在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现代汉语词典》: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句末可以用“不成”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除反诘,还能表其他揣测语气吗? 原高中语文第一册选有毛泽东《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文章谈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方向,用了一个设问,以引起重视:“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接下又追问一句:  相似文献   

2.
“难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着。一般语境下,它被用来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明确观点。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难道”还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试做以下比较分析。通常情况下,“难道……”问句作用有二。其一,表反问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故意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不做回答,而将答案寓于问句之中,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其二,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这类问句,  相似文献   

3.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古井》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教学参考书》把它解释为“上句用反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语气”。笔者认为,这句话不是反问句,而是感叹句,问号应改为感叹号。  相似文献   

5.
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问题,是引起学术界热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简本《老子》是《老子》的摘抄本。简本《老子》内容几乎全部都能在今本《老子》中找到,且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下段内容既出现于简本《老子》甲,又出现了简本《老子》丙,是简本《老子》摘抄于《老子》的明证;从郭店楚墓主人的职业看,有对《老子》进行摘抄的主观动机;今本《老子》不见于简本《老子》的内容在简本《老子》之前的春秋末期就已存在的事实,更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世说》前后大量出现的“都十否定词”中的“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这种表语气的“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既可表总括又可表语气,二是纯粹表语气。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直接由《世说》时代“都”字用法发展而来,在其发展中有继承也有变更。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世说》前后大量出现的“都+否定词”中的“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这种表语气的“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既可表总括又可表语气,二是纯粹表语气。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直接由《世说》时代“都”字用法发展而来,在其发展中有继承也有变更。  相似文献   

9.
副词“还”经常用于反问句,帮助形成反问语气。本文对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11集台词和《雷雨》中的“还”类反问句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反问句中副词“还”有4种意义: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增量;元语增量;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0.
《论语》疑问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何准确辨别《论语》中的疑问句以及正确分析疑问句句法结构的问题。在《论语》中,"乎""与(欤)"等语助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疑问句的辨识,但在不同语境中却可标志感叹句、反问句、测度问句等句式,故同时也要考虑表揣测语气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岂"等语气副词的作用,才能准确辨别疑问句,从而正确理解句意。疑问代词"何"具有作宾语、状语、定语等多种语法功能,以"何"的句法地位分析为例来剖析疑问句的深层结构,这是辨别疑问句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语意。  相似文献   

11.
中古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慎"全部用于口语性强的对话及书信中,与"勿(无)"、"莫"、"不"等连用,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告诚、命令、叮嘱、提醒等。"慎"不同于语气副词"其",它只能用于否定句中,所以是"加强否定语气"的语气副词,而不是"表命令希望语气"的语气副词。与表命令希望的语气副词"其"相比,"慎勿"、"慎莫"等还带有恳请的味道,而"其勿"命令的语气更为凸显,没有商量的余地,明显的上对下、尊对卑。  相似文献   

12.
正"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用法非常复杂的多义副词,从语义、语用、认知角度观察"还"的义项纷繁复杂。"还"义项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基本义、中心义向其他方向延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列举可了"还"的六个义项。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还"的主要用法归纳为四项。《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2001)列出7种意义。其中第7种"表示感情"一项分出:表出乎意料。用于反问加强语气。杨玲(1999)认为  相似文献   

13.
未必≠难道(难不成) “未必”是表然否的否定副词,“难道”是表反问的语气副词,畛域分明。可仍有将二者相混的: 他先后查了十多本书,又去上海图书馆,相继查阅了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  相似文献   

14.
对与反问语气相关的副词“还”和“又”进行历时的溯源,它们在语法性质上的本质差别是“还”表示反问语气,“又”加强反问语气。二者在其他方面的异同表现及原因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16.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见之于《老子》一书。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哲理、价值和智慧,营养过诸子百家,启迪过历代哲人的智慧。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陷逆境的柳宗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老子》作了较高的评价,从中挖掘出其积极"佐世"的思想。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看出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中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挥的清晰痕迹。  相似文献   

17.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19.
"其"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极其灵活。采用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将其用法主要归类为代词和副词。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复指代词。副词主要分为:表委婉的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疑问语气副词,表希望、祈使、命令的语气副词和表假设的语气副词。与此同时,还对"其"的用法和词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虚词"其"的简析,对高中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象】《丰碑》最后一句话是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某位语文骨干教师是这样教学的。【教学过程】师 :谁来朗读文章最后一句话?生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注 :该生没有读出反问语气 ,也没读出什么感情。)师 :(抓住时机引导评价)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生 :我认为他读得不好 ,因为这句话是反问句 ,他没有读出反问语气。生 :我认为他读得不好 ,他没有注意句子中词语的重音、低音和语气的快慢。师 :你们认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该怎样读呢?生 :我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