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5.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生活在一个叫未庄的地方。未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这里有根深蒂固、戒备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有闻风而动、投机革命的“柿油党”;有留学回国的“假洋鬼子”、为富不仁的赵太爷,也有无家可归的阿Q。鲁迅假借这一个小镇,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表面的动荡及本质的凝固。辛亥革命的涟漪荡漾到未庄以后,赵秀才、假洋鬼子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他们所谓的“革命行…  相似文献   

7.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通过对阿Q及其他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深度,有力地抨击了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客观上配合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积极动员和组织人民起来的革命斗争.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第一、《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的阶级对立,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剥削下的奴隶生活.小说塑造了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是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等这些封建地主阶级的老爷、恶少,他们残酷地统治着未庄,作威作福;一边是阿Q、王胡、小D、吴  相似文献   

9.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利用其手中控制的舆论工具,血口喷人,连篇累牍地骂这个是“假洋鬼子”,骂那个是“假洋鬼子”,狂叫“要统统打倒”.其实,这是贼喊捉贼,作案栽赃.假洋鬼子不是别人,而正是“四人帮”自己.在鲁迅的笔下,假洋鬼子是一个被鞭挞的反革命两面派形象,一个阴险狡猾的新复辟派典型.他是大地主钱太爷的儿子,曾到东洋留过学,深受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他善于投机,长于钻营,横行乡里,称王称霸,为反动统治阶级所赏识.他对革命既仇视,又害伯!他不但不准阿Q革命,而且还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赵太爷、老把总等“长衫人物”,制造假案,枪杀了阿Q,大演了一场反革命复辟的丑剧.鲁迅写《阿Q正传》,不但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且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假洋鬼子等这些复辟狂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风暴卷到未庄,一群鸟男女神情慌张,连赵太爷也对阿Q刮目相看: “老Q,赵太爷怯怯迎着低声叫。可是,革命风暴刚过,阿Q去找假洋鬼子,文章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蹩进去……”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怯怯”一词,为什么在不同语言环境里情不同呢? 诚然,“怯怯”一词,照词典解释,是害怕的意思。但若机械地按词典解释去理解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怯怯”,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文学佐证史学,用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首推《阿Q正传》。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地刻画出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参透,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智慧的光芒。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而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却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  相似文献   

13.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14.
《阿 Q 正传》编者在思考与练习五中提示说;“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手法,对不同对象给予了不同态度的讽刺.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是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对阿 Q 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这段提示是十分精当的。《阿 Q 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表现在下面几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仅节选两章(七、八两章《革命》《不准革命》),要通过这两章的学习,了解阿Q这个形象的意义,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应该说是不太容易的。——作品是如何“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又是怎样“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的?我在教学中,除了对作品背景及整部作品故事情书作了简单说明之外,主要采用了联系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一)在革命风暴到来之前,假如有一个革命党人受清军追捕,未庄人(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等)会如何对待他?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未庄人会帮助清军抓获革命党人;有的说,清军抓革命党人,他们会看热闹;也有的说,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当然是敌视革命党的,像阿Q这样的穷苦弟兄是会帮助革命党人的。在争论难解难分的时候,我提示:“请依据课文,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17.
人们大都认为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理由是阿Q的许多表现充满了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麻醉的特点。本文认为“精神胜利法”并不能概括为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那仅仅只是在他失败时候的特定精神状态,在日常状态下,他的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投机,他会抓住一切机会攀附权势,目的在于取得个人的利益。另外,小说中的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等更是投机的高手,他们共同上演了一出投机主义者的闹剧。对阿Q来说,他的人生只不过是一曲投机不成的悲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赶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相似文献   

19.
假洋鬼子进城跑了一趟,长了不少见识也见了不少新鲜玩意儿,本着虚心使人进步的精神,他把令人最魂牵梦萦口水长淌的选美活动带回未庄,希望大伙儿开开眼,把观念开放开放,省得自己在家里看“三级片”,邻居老打110。只要有了理念,事就成了一半。假洋鬼子主意打定,开始拉赞助,搭班子,组建筹委会。他找来赵太爷当名誉主席,他之所以没有选名望与赵太爷相当的他老爹钱太爷,主要是因为看在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公的钱的份上,因为茂才公这几年弃文从商,开了一家“都来啃”肉食品公司,专门生产火腿肠,家里那白花花的银子比石头还多。有赵太爷这个名誉主席出…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