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故事形态看,鲁迅小说《白光》讲述的是封建士子落榜殒命的故事,该故事批判的锋芒似乎指向封建科举给旧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从故事实质看,鲁迅小说《白光》那封建士子落榜而殒命的故事形态背后隐约揭示旧知识分子因为精神失根而引发出惶惑与找寻。  相似文献   

2.
卓洪艳 《现代语文》2007,(11):13-14
唐代文言小说留下大量的科举士子累举不第的记载,分析小说中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科举士子和唐代小说。论文试从羁旅行役、生活困顿之艰辛;羞愧失意、怀才不遇之愤慨两方面阐述其所折射出来的落第士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卓洪艳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3):51-54,50
唐代文言小说留下大量的科举士子累举不第的记载,分析小说中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科举士子和唐代小说。论文试从羁旅行役、生活困顿之苦楚;羞愧失意、怀才不遇之抒泄;儒家进取、道佛归隐意识之转换等方面阐述其所折射出来的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才子佳人小说虽以婚恋为题材,但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解读小说作家的科举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真实内涵。小说对女性才情的激赏,对八股科举的讥讽,对才子们回归“金榜题名”之路的结局安排,实际表现的都是作家们对科举制爱恨交加的心理,是中国封建士子不满科场失志又难解科举情结的普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6.
知己之情,是历来中国文人士子普遍渴求的情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对知音之赏、知己之感的渴望。作者将内心的孤愤寄托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宋代科举制度虽然在总结唐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改革与完善,更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仍表现出一些缺陷和负面效应而为《夷坚志》小说所批判。《夷坚志》小说科举批判的视野非常广阔,涉及科考对广大文人士子生活、生命的羁累与虚耗,士风和世风的扭曲异化,科考的腐败舞弊等。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夷坚志》对科举批判既用写实手法,亦用超现实手法,写实故事多直接批判,超现实的作品多影射、讽刺,两者的批判力度、美学效果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2,(1):36-39
《夷坚志》中有大量记录宋代士子科考前更名、希望借更名荣登金榜的小说故事,这说明宋代已形成科考士子临考更名的习俗,这一习俗体现的是宋人科考的投机心理,寄寓了他们企图不通过努力学习、只要顺从神灵意志即可金榜题名的思想,是宋代士风不健康的表现。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士子科考的艰难、生命的焦虑和人生的困苦,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宋代的科举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试从《聊斋志异》中集中表现科举考试的几篇文章人手,由约反博,全面把握蒲松龄乃至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既满腔愤怨、又不得脱离其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其爱恨交织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13.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 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 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 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 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 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是唐代文言小说中最出色,最耀眼的部分,是其中的佼佼者。后世人提及唐代小说,脑海里首先或单独浮现的便是传奇小说。而唐传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名作佳构,多造于中唐。而成于科举士子之手的中唐传奇小说作品,本身就诉说着它是来自中唐士子们的游聚话异的文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与文学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举时代,无论是被视作文学主流的诗文,抑或作为文学边缘的小说、杂记、笔记、戏剧等体裁的作品都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源于士子对科举的认识和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关系中,“师恩年谊”关系影响最为深广。将《儒林外史》与《明史》中的师恩年谊加以对照、解析,会发现吴敬梓以师恩年谊关系为隐性线索,完成了对小说叙述动力的创变,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小说人物大范围、高频率的空间转换,使小说结构呈现出看似散漫实则严整的状貌。同时,创立了一种不同于《明史·儒林传》的书写方式。既体现了科举关系在明代的发展实况和社会影响,也反映了吴敬梓根据现实见闻为儒林写外史的创作初心,用讽刺书写有效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沈璟是明代苏州吴江的重要戏曲家,作品有《红蕖记》、《桃符记》、《坠钗记》等。在这些剧本中,反映了吴地科举文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士子们向往与热衷科举活动的有关描写;科举考试题目的两类内容;科举功名与婚恋生活的紧密联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视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有关科举走向的争论,除司马光的改良方案外,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学校贡举与科举贡举两个范畴。改革派主张学校贡举,其精神实质是参考士子学历品行甄别人才;守旧派主张沿袭科举旧制,实质上是单凭借士子的科举时文录取进士。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一部“鬼狐大观”,其作者蒲松龄凭借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满含一腔孤愤,幻化出奇人、奇情、奇境、奇趣。作者高超的幻化艺术使这部旷世奇作达到世界神异幻想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