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 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 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 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 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 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同胞翰林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102-102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徽州区)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3.
从翰林制度层面探讨翰林文人心态可以看出,翰林文人在鸣国家之盛同时亦有"鸣己之盛"心态展现,这也是台阁体兴盛的内在动力;翰林院学习考核、应制诗文高下评定乃至翰林雅集酬唱形成的"竞技逞才"心态,同样促进了台阁体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4.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科举士子”题材的小说。蒲氏自19岁至72岁一直不绝于追求科举,然而却屡试屡败,坎坷异常,因而郁积“孤愤”之情。“孤愤”才是他从事《聊斋》中“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5.
同胞翰林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黄山市徽州区)许承宜、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6.
元代翰林国史院是上层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众多诗词魁首在翰苑供职期间,留下了大量华采篇章。其中有大量诗篇描写了翰林国史院及他们供职翰林国史院的情思意兴。汉、蒙及其他少数民族儒士一起作画鉴画,题诗和诗,填词唱曲,交流感情,敞诉情怀,其文化活动在促进各民族文士间的团结和友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胞翰林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黄山市徽州区)许承宜、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8.
翰林制度是从唐朝到清朝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在翰林院的南面另外建立了建学士院,其是专门掌管"内制"的.自此翰林院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旧翰林院).虽然两个都有"翰林"之名,但是性质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翰林学士院是隶属于起草诏书、参与机务的枢纽部门;翰林院是在内廷侍奉君主的普通部门,都是一些技能之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艺术》2005,(11):F0004
华泰翰林是一所多家实体公司的基础上延伸的,致力于研究爱的智慧和卓越人生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在借鉴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中、西方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本,研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独特的出版物,教科书是各种不同社会力量较量的产物,并在内容上反映社会主流的价值立场。人生观教育是教科书特别是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内容,但语文教科书对人生观教育的表达是曲折且复杂的。大陆人教版与台湾翰林版两套语文教科书产生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中,但大陆与台湾在文化上同宗同源,两套教科书对人生观各个问题的表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神圣准则和重要依据,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满人,亦非常重视学习儒学经典及广用儒臣.上至皇室诸王,下至八旗生员,经学专才辈出,撰有多部经学论著.涉猎范围遍及《五经》《四书》等,而尤以对易学的广研精索及理学的体察践求为著.满人对经学的崇尚与翻译引致小学的昌大繁盛,其中对满文的辨析考释又让他们尤为热衷.学风上趋兼采,重实证,则颇现朴学思潮之波及.  相似文献   

12.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剖析汉军旗人“大明骨 ,大清肉”的性格特点 ,阐明清初统治者重用汉军旗人的原因所在。同时 ,指出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 ,在清初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3.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定鼎之初,即走上了全面移植明代科举模式的道路。范文程是这项制度因袭运动的具体操作者。入关前,由皇太极授意,范文程在满洲政权内兴学校、开科举,已为恢复明代科举制度做好充分准备。入关后,范文程“士心得,则民心得”的观点深得清帝的认同;在实施科举的过程中,他亲任三届会试主考官,并参照明例,就完善科举制度细节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范文程之所以会成为清初科举“一沿明旧”的有力推手,虽与其本人的家世和汉文化功底不无关系,而清初皇帝笼络汉族士人、缓和民族矛盾的行政需要则是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清初汉军旗人督抚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督抚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分析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在清初所起的历史作用——即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6.
满族奴隶问题是满族(女真)史和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历来为众多学所重视。满族的奴隶制度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以掠夺奴役汉族和朝鲜族人为主;中期则发展到掠夺女真族中其他集团的人为奴;晚期则不仅掠夺其他集团人为奴,还役使本集团之人为奴,奴役人的数量也急剧增多。明代女真人由氏族社会进入明社会的历程有其特殊性,但也有许多人类社会的共性。女真社会非自由人产生的历程也是探讨人类社会明产生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9.
清朝的索伦部族属于“满洲共同体”的外围.然而基于清廷的军事需要,导致索伦在整个清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常是和所谓的“满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就是,除了军功之外,索伦部族还凭借什么样的途径融入满洲旗分,又对满洲八旗产生了什么样的涵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