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研究是当前文艺学的热点之一。消费文化是在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时,社会主流群体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集体意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此情景下的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是后现代语境和文学上启蒙范式的失落。消费文化对文学研究的激荡与提升可使其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与文学接受者的地位,并且更加关注自身的理论建设。当然,文学研究还需对自身进行及时重建与调整,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学消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种新观念。在文化市场形成的条件下 ,读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被当作小孩和弱智对待 ,被剥夺了选择权和阅读权 ,而是被尊为“上帝”。文学消费必然大大促进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当前,山寨名牌的不断涌现和扩散,恰恰是弱势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受压抑的表征。置身于"歧视性对比"的畸形消费机制,弱势消费群体若想谋求特定场域的话语发声机会,便惟有通过力挺"山寨名牌"这种差异性的消费实践来构筑成功者身份,进而在消费山寨名牌符号价值的自我救赎中实现对精英消费意识的颠覆和对抗。就本质而言,山寨名牌消费是一种"拟象",是对权威、正统的反叛与制衡。它表征着"非主流"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发起的极端消解和挑战,其力量源于它认为与消费霸权的对峙必将导致消费场域中话语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苏芳 《现代语文》2007,(11):120-122
消费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是一种"系统的活动形式",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物的消费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文化。总之,消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审美问题成为当前美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审美实践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7.
我们远未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消费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文化经济阶段.在当前,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纯粹的"文化",纯粹的"消费".经济、生产仍然是第一性的.现在已成为全社会"关键词"的"消费文化"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消费形式.在全球化"消费文化"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殖民化陷阱,这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8.
文学因素大举侵入历史文本,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现象,这表现出中国人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一面,也是虚构精神被压抑后反而暗流涌动的表现.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既对历史真相形成遮蔽,又使历史的血肉得以全面复原.由于文化市场的广泛介入,历史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文化消费品,历史文本逐渐演变成了通俗好看的大众读物.民间的文学想象力、民间的好奇心、民间对生活与历史的理解、民间的人生梦想与企望,这些众多因素均成为重塑历史文本的内在力量.历史文本在被全民消费的同时,也被全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书写.正是这种被大众趣味重新塑造的所谓"历史"与"历史人物",才真正广泛影响了我们民族的信仰、情感、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中,文学经典已经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的消费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将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而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地位会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接受群体,产生出不同的消费需求,随之出现了对文学经典的改编热,影视制作者和出版商也在绞尽脑汁地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这种趋势是受消费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文学经典已经确立的原则重大影响。文章将从当今社会文学经典消费的几种形式和未来文学经典消费的走向来分析文学经典在当代的消费。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和消费社会文化共同向文学的渗透,对文学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文学消费呈现新的特征。本文立足消费文化潮流,结合数字出版,探讨当前文学消费的个性,以及运用数字出版技术带动文学消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逐步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曾经不敢消费、耻于享受的大众开始敢于消费、乐于消费,逐渐陷入异化消费的"欲望陷阱"。大众消费的狂热"乱象"表现有:炫耀性的奢靡消费、享乐性的时尚消费、透支性的超前消费、一次性的快餐消费。异化消费的甚嚣尘上,给当代中国带来了"难以承受之殇",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遏制异化消费行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必须培育科学理性的、低碳生态的、新型健康的大众消费文化,重建风清气朗的大众消费文化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消费时代的特征日益折射在文学上。在强大的消费法则的操纵下,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种种新的趋向:文学重心由乡村逐步向城市转移;文学书写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文学蓬勃发展;文学价值取向发生新的转变,"欲望化写作"风靡一时;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年轻化,"80后"崭露头角;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成为当代文学新气象。各种趋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消费时代中国文学的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的批判活动出现了消费化的倾向,批判的休闲化、商业化、私人化是批判消费化的重要表现.知识分子向价值中立的专家演变,大众趣味的权力化,大众传媒对世界的戏剧化、符号化、碎片化"转播",社会整体的景观化,批判距离的丧失,这些现象使得批判活动消费化成为可能.批判消费化表征着现代性焦虑之自我治疗,同时它使得整个文化生活水准下降,批判所能开启的可能性被窒息,批判与资本达成了妥协.如何超越批判的消费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首要的是凸显和坚守真诚.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确定把中国的"打工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时,常被人问起何谓"打工文学"。答曰打工者的文学。又问何谓打工,答曰打工就是做工,多为临时性的。还问:"我是国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还没有获得终身教职,我也是打工者?美国总统一次最久只能做8年,相对于200多年的美国历史和总统本人的百年人生,8年也不过是短暂的临时工,难道总统写的回忆录也是‘打工文学’?"这就逼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打工文学"?"打工文学"究竟该如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媒介化不仅推动着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推动着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有四种形态:一是从"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的变更;二是从"阅读消费"向"观看消费"的变迁;三是从"个性消费"向"类型消费"的变换;四是从"作品消费"向"符号消费"的变调。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宏观调控的重点也转向把握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心理。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努力方向。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的质量、结构、效率、成本等方面发力,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进入我国,开始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消费文化以感性和时尚的魅力,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疏高,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价值信念的教育遇到了问题.消费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不可回避,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