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网络文化产品的不断增多,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和策略去实现网络文化安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从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实现方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实现策略,希望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道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安全与支撑技术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网络文化安全,概况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即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传播程序和规则自由化”、“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下,“保护文化和资源的安全,维护信息时代的社会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知晓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的民众合议,  相似文献   

3.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21,(19):36-37
当前网络生态存在着核心价值引领能力不足、畸形审美文化凸显等深层次问题,给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网络生态治理需要文明、科学、依法进行,防范治理偏差。  相似文献   

4.
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与治理,是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主流舆论格局构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安全技术屏障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革新等方面推进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是强化科技创新对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支撑、推动建设良好网络文化生态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数字档案馆的安全防范——数字档案馆研究之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之一.数字档案馆要维护其馆藏电子文档的完整与安全,较传统档案馆维护传统文档的完整与安全,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数字档案馆保管的电子文档因其数字化的特征而增加了保管的复杂性(如需要建立电子文档的内容信息、背景信息、结构信息、外形特征信息等的组合保管模式)和安全维护的难度,再加上数字档案馆运行的网络环境本身的安全性极其脆弱,从而使得数字档案馆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那么,数字档案馆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防范呢?"数字档案馆的安全包括网络、系统、信息、物理等方面,要由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多方面的安全."①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7):226-227
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它给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信息传递、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巩固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基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应锁定智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加大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优化新媒体融合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耦合发展优势,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能,借力全媒体数字技术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他们的意识形态及其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民主模式强加于本国的作法,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干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传媒在文化安全的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美苏两国的冷战后期对待传媒在国家文化安全维护中作用的不同看法来分析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加入WTO之后的我国传媒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起来,一场巨大规模的网络传媒革命爆发了,并且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震撼,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在原有基础上萌生出新的内涵。在我国截止到2011年6月,在线统计的网民人数已达4.85亿人,稳居世界首位。当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时候,它的负面影响也开始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文明加强建设,根据我国网络文化建设来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而让我国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章子轩 《新闻世界》2012,(7):169-170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随着BBS、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本文通过对恶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各种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3,(S5):81-82
<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管理模式正转向纸质和电子信息化管理并重的新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档案收集、归档、保存、应用等一系列管理方式方法的新变化,也为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有效保障和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电子文档的存储是依赖于计算机设备软硬件平台来实现的,电子档案有着存储信息量大、归档存储方便、有利于高效查档和利  相似文献   

12.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我国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投入。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它不但是发挥信息革命带来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有力保证,而且是对抗霸权主义、抵御信息侵略的重要屏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问题不解决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强化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几步曲,一要加快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建设网络信息系统所应采取的安全策略,从网络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软件安全、综合防范、病毒防治、安全管理五大方面阐述了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主动防御"这个概念在几年前就被提出来了,发展到目前,主动防御已经不能被简单的认为是一种超前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我们更应该从整体安全系统建设的角度出发,在网络安全防范的方方面面都把"主动"这个理念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5.
王永亮  闫志英 《传媒》2006,(6):59-59
信息化为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政府部门构建面向信息社会的安全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想长远繁荣,政府和业界必须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探索发展规律,重在联系发展实际,重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的国际广播,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突出实践特色,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彦强  陈亚东 《大观周刊》2012,(51):490-490
全球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经济与文化、军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同时也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更多的挑战。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是一对孪生矛盾。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蕊芝 《新闻世界》2011,(9):221-222
在我国文化事业传承创新、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既是急需探讨的理论课题,也是迫切需要落实的实践任务。笔者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重在建设,建设的任务重在基层。而社区是承载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才能把文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网络学术信息导航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业务。本文针对我国网络学术信息导航建设的现状,总结我国网络学术信息导航建设在标准、技术、更新与维护及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微我国网络学术信息导航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于象岭 《大观周刊》2012,(38):141-14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无穷的资源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介绍了局域网安全管理及防范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