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三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往往存在着种种问题,现将同学们平时存在的错误,归类分析如下,请同学们注意.一、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错例:(1)S+O2ΔSO2(2)CuO+CO点燃Cu+CO2(3)CaCO3ΔCaO+CO2↑(4)C+O2燃烧CO2(5)2H2O电解2H2↑+O2↑(6)CO2+C=2CO(7)Cu2(OH)2CO3高温2CuO+CO2↑+H2O错因分析:(1)加热不一定燃烧,反应条件应改为“点燃”;(2)“点燃”的结果是发生燃烧,而该反应并无燃烧现象发生,反应条件应改为“Δ”;(3)CaCO3分解需高温煅烧,故反应条件应改为“高温”;(4)“燃烧”是指发热发光剧烈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是反应的外…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中,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叙述了碳的还原性,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化学方程式:2CuO+C(高温=)2Cu+CO2↑.众所周知,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那么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呢?对此笔者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87):156-157
据调查,对于C的还原性弱于Si,C却能够还原SiO_2,以及C和SiO_2的反应产物是CO而不是CO_2的原理,高中学生理解困难,大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区,本文主要从氧化还原的反应规律以及热力学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1木炭还原氧化铜 木炭在较高温度下,能夺取氧化铜里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单质铜(2CuO+C△=2Cu+CO2).这是向初三学生揭示碳具有还原性的重要演示实验.中学化学课本对这一反应的反应物的具体用量、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都没做详细说明,很难掌握.实验结果看不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后经发现,药品的配量、混和、加热及石灰水的使用,在实验操作时对实验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固体物质的反应1、绿色变黑色:Cu2(OH)2CO3△2CuO+H2O+CO2↑2、紫色变黑色:2KMnO4△K2MnO4+MnO2+O2↑3、黑色变红色:2CuO+C高温2Cu+CO2↑4、蓝色变白色:CuSO4·5H2O△CuSO4+5H2O5、红色变白色:2HgO高温2Hg+O2↑6、红色与黑色变白色:2Fe2O3+3C高温4Fe+3CO2↑二、固体与气体的反应1、黑色变红色:CuO+H2△Cu+H2CuO+CO△Cu+CO22、红色变白色:Fe2O3+3H2△2Fe+3H2OFe2O3+3CO△2Fe+3CO24P+5O2点燃2P2O53、红色变黑色:2Cu+O2点燃2CuO4、白色变黑色:3Fe+2O2点燃Fe3O45、白色变红色:2Hg+O2△2HgO6、黑色变白色…  相似文献   

6.
胡军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1):52-53
题目已知CuO被C还原的产物中可能有Cu2O(色)。现有4.24g由CuO和木炭粉组成的混合物,使其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红色的固体产物.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能全部被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2.00g积淀.试计算所得红色固体产物的质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HCOOH在80~90℃时,并在浓H2SO4作用下能产生CO.而HCOOH的沸点是101℃,非常容易汽化,而且其酸性比H2CO3大,能与石灰水、CaCO3发生反应生成澄清的溶液而干扰CO还原CuO实验现象的观察.同时CO还原CuO是气体与固体的反应,是否充分接触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还原反应在玻管中进行,过多的水分会使玻管炸裂.那么如何制取纯净的大量的CO以及使CO还原CuO的性质实验效果明显同时既经济又环保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利用温度计控制制取CO的反应温度、脱脂棉干燥CO等实验再一次进行了条件的探索,得到了明显的光亮铜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火焰为兰色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例1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Na 2H2O2NaOH H2↑B.Fe2O3 3CO高温2Fe 3CO2C.Cu 2AgNO3Cu(NO3)2 2AgD.2Cu(NO3)2△2CuO 4NO2↑ O2↑解析:四个反应均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所以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但A、C为置换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实验存在不足之处,反应过程有污染室内环境的有毒气体排出及无法检验蔗糖炭化后的产物.为改进该演示实验,进行了实验探究.把该实验设计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并可对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及水蒸气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反应产物有C、CO、CO2、SO2和水蒸气,且产物炭经洗涤、干燥与研磨后,可作为还原CuO的原料,也可用于吸附气体或有色溶液中的色素.  相似文献   

10.
1.己知酸性条件下有如下反应:2Cu~+=Cu~(2+)+Cu.由于反应温度不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可能产生Cu或Cu_20,两者都是红色固体.一同学对某次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得的红色固体产物作了验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91):152-153
针对学生初三学过的碳还原氧化铜的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碳,而高一同样碳还原二氧化硅的氧化产物却是一氧化碳,假定反应分两步进行,碳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硅先到CO,再CO与氧化物反应生成CO_2,从热力学角度解释最终的氧化产物。  相似文献   

12.
HCOOH在80~90℃时,并在浓H2SO4作用下能产生CO。而HCOOH的沸点是101℃,非常容易汽化,而且其酸性比H2CO3大,能与石灰水、CaCO3发生反应生成澄清的溶液而干扰CO还原CuO实验现象的观察。同时CO还原CuO是气体与固体的反应,是否充分接触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还原反应在玻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计算题的解法不止一种,用常规方法求解往往较为复杂,若我们认真分析题意,就会找到其中一些隐蔽的条件或关系,就可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题目:有一同学在实验室取了含有铜粉的氧化铜粉末2克,按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加热条件下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经冷却,称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68克.求原混合粉末中含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解法一:设原混合粉末中含有x克氧化铜,完全反应后生成有y克单质铜.CuO+CO=△Cu+CO279.563.5x克y克79.563.5=yx y=6739..55x……(1)又原混合粉末中的铜粉未…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考化学阅卷和质量分析中,发现考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分析如下,以防患于未然. 一、违反质量守恒定律错例:(1)CuO+C(?)△Cu+CO2↑(2)CaCO3+HCl=CaCl2+H2O+CO2↑  相似文献   

15.
巧解06年一答案有误的竞赛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丽丹 《化学教学》2006,(10):62-62
200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复赛的第27题: 已知CuO被C还原的产物是Cu2O(红色)。现有CuO和木炭粉组成的混合物4.24g,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产物。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能全部被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沉淀2.00g。试计算所得红色固体产物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中,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叙述了碳的还原性,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化学方程式:2CuO C(高温=)2Cu CO2↑.众所周知,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那么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呢?对此笔者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效果与碳的种类、氧化铜纯度、加热源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首先从热力学角度探讨该实验可能发生的反应历程,再在不同质量比例、不同种类的碳、不同纯度氧化铜、不同温度等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对其反应产物进行鉴定,用简单比较法找出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是:碳粉和氧化铜质量比为1:11.5;混合研磨时间为15m证;用火焰温度较高的酒精喷灯加热;碳粉选择还原性碳粉;氧化铜选择分析纯氧化铜。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学完了H2、C、CO还原CuO三个重要实验后,便知上述实验有许多地方相似,但也存在某些差异。现列表比较:H_2、C、CO还原CuO实验的比较@何如涛$江苏兴化市城东中学  相似文献   

19.
一、要明原理知现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证明氢气其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 CuO△H2O Cu.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受到中学有无储气装置的限制,制取CO并试验其还原性的整套装置复杂,还原反应管两端常由于错位(装置不在一个平面或还原反应管不水平)而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而CO无色、无味、剧毒,因此,一些老师不太愿意做该演示实验.另一方面:由于该实验不是均相反应,CO气体与CuO固体反应很难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铜,通常观察到的是红色粉末,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笔者向该红色粉末中加入氨水,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深蓝色,发生了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