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 《出版参考》2016,(8):51-52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统的纸质出版业逐渐向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开始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我国一些完成改企转制的大型出版集团从21世纪初开始也纷纷发力数字出版业,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5年开始制定数字出版战略,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江西出版集团2000年开始与北大方正Apabi、书生、时代圣典等技术提供商开展合作,计划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管理、数字化内容管理、网络销售等,实现从传统的出版物提供者向数字时代内容服务商转型;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业务,建立“智慧校园”和社区数字网络教育系统,2010年开通“时代e博”网上教育平台;陕西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开拓数字出版领域,全国形成了十大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数字化改造对编辑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在国外,许多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如培生教育、麦格劳-希尔、汤姆森等纷纷投入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掀起了全球出版业数字化改造的高潮。在国内,上到政府和出版管理部门,下到出版单位,都认识到了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改造的急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成为业内共识.总署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发展指标,进一步明确了转型的任务.然而转型的口号已提出多年,究竟进展程度如何,成效又如何呢?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十余家出版集团及旗下出版传媒公司代表出席了"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发展圆桌会议",共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大计.  相似文献   

4.
意义:发展自救 出版集团是出版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出版业借此要完成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的现代出版方式自救.  相似文献   

5.
当前,搭建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已成为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的重要发展形式.我国出版企业包括各省市出版集团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并着力构建多个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如: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的人教网和爱课程网、凤凰传媒的学科网、时代出版的时代教育在线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慕课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unipus在线学习平台等,出版集团或专业出版社率先在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构建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以上;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尽快进入网络出版领域,  相似文献   

7.
李林海 《出版参考》2015,(15):12-13
2015年5月10日至5月30日,笔者在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参加了为期3周的出版数字化学习和考察,接触到了数字出版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感受到数字化大潮带来的变化,这些激发我不断地思考,数字化大潮下,传统出版业究竟该如何不断调整姿态,适应时代的变革. 一、美国:完善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本次学习共设置了16门课程和去学乐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集团、Rosetta数字出版公司的现场教学.在这些课程里,既有佩斯大学老师讲授的数字出版理念,也有传统出版单位高管讲授的企业转型发展经验和实例,还有一些创新型公司高管讲授的新媒体环境下差异化竞争和多角度营销.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大多数地方出版集团组建和改制相继完成,出版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出版主体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确.与此同时,伴随数字化的浪潮,出版业又迎来了跨媒体出版时代.如何利用集团化改制带来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地发展跨媒体出版,就成为各地方出版集团面临的重大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1.
面对数字出版的汹涌浪潮,旧有的保守姿态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数字出版投入较大,且效益回收得较慢,许多出版集团起初并未认识到数字出版所具有的潜能,大多采取观望态度.近年来,数字出版的巨大效益和发展前景促使各大出版集团纷纷涉足这块领域.2009年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超过750亿元.①这一数字,首度超越了传统书报刊的出版总值.数字出版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数字时代网络原创内容的泛滥和传统内容的数字化,意味着读者面临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因此,出版集团应该着力构建数字出版平台,不断整合数字资源,以帮助企业更快更稳地向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以上;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尽快进入网络出版领域,宁可舍掉传统出版的看家业务,集中精力投入到网络出版领域中。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以上;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尽快进入网络出版领域,宁可舍掉传统出版的看家业务,集中精力投入到网络出版领域中。  相似文献   

14.
王娟 《东南传播》2013,(7):58-59
近年来,传统出版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营滑坡的迹象,然而新兴的数字出版业则发展迅猛.面对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书数字出版的变革必然带来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发展,图书贸易产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交易方式等相对于传统出版贸易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以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美国及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部采用电子版和网络版;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数字,国外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报刊已停止纸质出版,全网络业务已经占其年度销售额的60名以上;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尽快进入网络出版领域,宁可舍掉传统出版的看家业务,集中精力投入狲网络出版领域中。  相似文献   

16.
2012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的主题,依然围绕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但较之去年"数字时代的国际出版业走向",今年的主题"数字环境下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让人们感到了发展的压力。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只有213亿元,2011年已经达到1377.88亿元,数字出版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据了解,世界主要出版集团的数字  相似文献   

17.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数字出版产业面临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影响下,传统的出版业态、出版者角色、出版内容、出版技术、出版物营销方式和传播渠道以及产业资源、阅读市场、赢利模式等,也在不断适应着现实要求.我们已经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已成为目前出版业的趋势和走向.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出版产业,带动传统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国际出版业的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有以下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2008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谈到,近年来,数字出版加快进入我国出版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其势头锐不可当。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孙寿山说,作为大资本、大资源、大市场的产业化主体,出版集团应该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其应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今,大社、强社以及大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均已走在前列,而中小出版社由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规模和现有实力,更多地还只是在尝试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进行有益的探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基于市场、读者的需求趋势,中小出版社理应早日为数字出版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