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重要推动力,技术立国战略是日本在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情况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酝酿并在80年代初正式实施的发展战略。技术立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对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较为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陷入持续10多年的衰退困境,出现了经济增长持续低缓、通货紧缩逐步加深、失业率逐年上升等症状。经济环境恶化及政策失误是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自2002年始,随着各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各种措施的提出,日本经济逐步回暖,有望进一步复苏。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界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而展开的变革尝试,以展现国际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的最新发展。日本是20世纪的世界制造大国,日本的一流制造公司至今仍然是国际制造业的佼佼者,它们的技术探索和组织创新代表着国际制造业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泡沫经济”破灭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萧条,日元却相当坚挺。日元汇率的年平均值远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同期水平,特别是1995年6月,日元/美元汇率创历史新高,坚挺的日元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经济自主性复苏中的 "中国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3年财政年度 ,日本的GDP比上个财年增长 3.2 % ,大大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 0 0 3年 9月及 2 0 0 4年初日本政府所作出的增长 2 %的预测。 2 0 0 4年第一季度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1 4% ,换算成年增长率为 5 .6% ,大大高出日本所有民间经济研究机构的预测。一系列强劲的经济数据显示 ,日本经济自上世纪 80年代末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后首次进入经济持续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复苏 ,主要基于内外两方面原因 ,而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中国特需” ,显得格外重要 ,已成为日本经济自主性复苏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大量不争的事实面前 ,日本经济界人士已基本形成共识 :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和平崛起 ,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如能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日中经济共存共荣 ,将会给日本带来新的机遇 ,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宁 《教育与职业》2005,(30):19-21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即短期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适应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并具备了自身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短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日本短期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和破灭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的日本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期,一直到近几年,日本经济才逐渐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阴影。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和破灭的原因,希望在正值新一轮金融危机的今天,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崔莉  梁青 《培训与研究》2009,26(9):78-79
战后的日本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期,一直到近几年,日本经济才逐渐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阴影。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和破灭的原因,希望在正值新一轮金融危机的今天,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周建秀 《文教资料》2010,(28):104-1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被视为东亚经济的奇迹。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本文作者结合日清战争和目俄战争前后国外与国内的相关史料,就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一非经济因素探析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模式,详细分析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等扩张道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1955年前后进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时间持续近20年;1974年起转入经济稳定发展时期,也是在这一年,日本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关口。据统计,1974~1975年前后,日本学前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企业教育,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我们访问日本的接待单位是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原名是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从50年代起,关西本部就冲破重重阻力与中国开始了贸易往来,我们这次出访日本的担保人,日中贸易中心会长木村一三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几十年时间里为中日经济交流不停地奔忙。现在仍置身于日中经济贸易中心会长的位置上。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更加密切中日经济贸易往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政府决定对日本  相似文献   

12.
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实施了长达30余年的殖民教育,而面向中国青少年进行的实业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20世纪20年代在满洲铁路株式会社附属地内创办并实施的中国人实业教育的首要前提是维持日本人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其目的是保持在华日本人学生的优势地位,削弱中国人的竞争力,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愚民特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以后,是否执行金解禁政策成为日本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但仍然存在重大分歧。文章依托日本经济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在论述日本金解禁问题的基础上,史论结合,对金解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论述,并力图对井上准之助的金解禁政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孙通 《华章》2012,(31)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自此陷入萧条.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和中国内部不合理经济结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环境与日本经济危机时日本经济环境颇为相似.为了吸取前车之鉴,让中国经济平稳转型,我们必须对比借鉴日本的经济危机,深入地解析和探讨其原因并联系中国实际找出解决办法,才能对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起正确的指引作用.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而对比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当年的相似之处,最后从中得到启示,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建议,谨防重走日本的老路.  相似文献   

15.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日本教育的结果使日本经济繁荣兴旺。在技术方面,日本的电子计算机已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日本的教育仍然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是:1.日本认为,教育十分重要,必须优先发展,先于其他各项事业。社会上认为:学校是学习、生活的场所,因此,父母们预备了收入中的20—40%用于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发生在日本的"平成恐慌",不仅使日本遭受了沉重打击,对东亚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虽然与日本有许多不同,但是防止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某些非健康因素的滋生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与影响,同样十分重要。"平成恐慌"有其背后深层的经济、金融、政治原因。日本的某些问题,尤其是经济、金融、政治三个层面的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我们应当引以为鉴、补偏救弊,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片繁荣,企业争相预约毕业生。出自名校的学生,有两三家公司待挑选是常事。我那时即将自日本上智大学毕业,教授社会学的吉田教授在最后一堂课,一  相似文献   

18.
张莉 《教育与职业》2012,(1):103-104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日本只是一个保守封闭的农业国家,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然而,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二战"之后,这个国家实现了巨大飞跃,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飞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文化、经济、政治等),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这些专业工人为日本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二战后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日本三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日本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适应了转型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均源自于日式资本主义的半依附性特征。它有三个主要的特征:政治体制上的脆弱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文化价值观上对美国的认同性。这三大特征贯穿于战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进程之中,并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