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2.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集》卷一有《与张鲁书》残文,云:“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此虽仅存十七字,然所含讯息犹丰。今据此钩索综合,试说明诸葛亮与道教的某些关联,请诸位专家指教。诸葛亮与张鲁原来并无交往。建安十九年(214)诸葛亮受命自荆州率兵攻刘璋。不久,刘备得益州,“诸葛亮为股肱”。次年,曹操攻汉中,鲁降之。在这之前,刘备、诸葛亮等曾经打算联结张鲁,  相似文献   

4.
据说有人出了一个上联“孔明诸葛亮”,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因为这句上联既包含了诸葛亮的名和字,又有很明确的含义。后来有人注意到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字畹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畹华梅兰芳”,巧妙至极。这种对联就是对联的一种——人名对, 因为人名对用的人名大多都是名  相似文献   

5.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6.
读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教学通讯》(文科版)李定与同志《“深入不毛”一解》后,觉得有必要就“不毛”一词再慎重地做些探讨。李文认为,诸葛亮《出师表》中,“深入不毛”一句之后,不能加“之地”二字,也即诸葛亮南征时,并非深入不毛之地,而  相似文献   

7.
“借”字的明写与暗写山西祁明哲《草船借箭》一文中,作者巧妙地通过题眼“借”字的明写与暗写,既赞杨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的雄才大略,又反衬出用瑜妒贤忌能的人物个性,也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钦佩之情。“借”字的妙用,确有一石三鸟之效。文章的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8.
常言“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用了不知多少年 ,竟以为是“卑贱者最聪明”的理论依据 ,或者说是“集思广益出智慧”的箴言 ,就连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无事静思的时候 ,总觉得有些不对头 ,那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单就“连弩”、“木牛流马”两项军事科技的发明 ,就可知诸葛亮绝非臭皮匠可比 ,不管是三个 ,还是三十个。从《辞海》里查到了“裨将”两字 ,“裨”是辅佐之意 ,即“副”或“偏” ,“裨将”古代指副将。“三个臭裨将 ,顶个诸葛亮” ,三个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 ,与之合作共事的…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扇子史话     
我国的扇子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追根溯源,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故而称为“羽扇”。扇子的“扇”字中有“羽”字,便源于此。我国在殷代就有“雉尾扇”。俗语中常以“摇鹅毛扇的人”来比喻军师和善于出主意的人,这恐怕又和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有关了。  相似文献   

11.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旧版本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这课在“好为《梁父吟》”句中有如下注释:“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那么,《梁父吟》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诸葛亮又爱唱《梁父吟》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原籍琅邪阳都人,即今山东沂水县南。父亲名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诸葛亮少年时就在山东老家跟父亲住在一起,度过了黄金似的少年时代。父亲死后,他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不久,叔父诸葛玄死,诸葛亮遂与弟诸葛均迁居南阳之  相似文献   

12.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28课)是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里的一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紧扣“奇”字,因势利导,依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奇举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下圈套,借“公事”名义,强委诸葛亮赶造十万枝箭的重任。诸葛亮明知是计,却甘受重任。 1.周瑜为什么要用“公事”的名义请诸葛亮负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猜谜传说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要想办法为难他。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喝酒,还未开宴,周瑜说:“不才有一个字猜不出,想请教先生。有种人,再多一点就没有了,请问,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南征以后,“南抚夷越”既定民族政策初有成果。张嶷继承诸葛亮遗业,在西南方积极贯彻执行“和”“抚”方针,完成了诸葛亮未竟之业,获得了很大成就。张嶷(约公元194年—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史称“嶷出自孤微,而少有通壮之节”。他起初是马忠的部将,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中,既能带兵临阵,又能运筹帷幄,史书言其“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延熙三年春(公元240年),张嶷出任越巂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太守,直至延熙  相似文献   

15.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嫉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 ( 1 81——— 2 3 4 ) ,字孔明 ,号称“卧龙”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他先帮助刘备建立帝业 ,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曾试图“兴复汉室” ,完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怎样从历史人物逐步演变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呢?陈翔华先生的三十万字巨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作了非常细致、深透的研究;材料丰富,论述翔实,提要钩玄,几乎达到了“不许旁人赘一词”的地步。但也不可讳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单一,陈先生仅仅着眼于从历史、民间传说、说唱、戏曲到小说的各种诸葛亮,即诸葛亮形象的内部研究。但象诸葛亮这样一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政冶家、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取“志当存高远”之意。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没有出息。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读到一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五年级下册语文。其中有一篇名为《孔明借箭》的课文,教材编者在解释“孔明”“公瑾”“子敬”时,分别注为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别名”。我认为这样不妥,应分别注为三人的“字”。  相似文献   

20.
夜,草船中———鲁肃:“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孔明先生?”诸葛亮:“相信我。”鲁肃:“我还是有些担心……”诸葛亮:“没必要。”鲁肃:“可是,你不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么?”诸葛亮:“这么说起来是有一点啊……有什么不对劲吗?”鲁肃:“是啊,天黑,我担心敌人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哎!?子敬……你会游泳么……我不会……”中军大帐———诸葛亮(戴上眼镜,翻开点名簿):“张艺谋!”众将:“……”诸葛亮(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点名簿):“张艺谋何在!”众将:“……”魏延:“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吧?是张翼德……”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厌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