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2.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实录(课前 ,学生欣赏电视连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谈感受。 )师 :今天 ,我们随着课文再次走进《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大家知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枝箭 ,并立下军令状 ,当时他是怎么说的 ?(一学生答 ,齐读。 )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猜一猜是什么 ?生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 ?生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 :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在3天内造好十万枝箭 ?生 :当时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计策 ?师 :你们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接下去分四人小组读一读 ,划一划 ,议一议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有了怎样的计策 ?你从课文中哪…  相似文献   

5.
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生听得如痴如醉。)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师:既然是中…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有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即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在教学时 ,我以人物为主线 ,先让学生弄清“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然后弄清人物之间的联系 ;再说说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们作出简单的评价。在评价时 ,我发现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贤忌能及曹操的谨慎多疑看法基本一致 ,但对于鲁肃的评价却出现了争议。鲁肃何许人也 ?甲生说 :鲁肃身为吴国将领不与周瑜齐心协力 ,却与诸葛亮暗…  相似文献   

7.
[镜头一]“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节选《水乡歌》。师:这首小诗写了水乡什么多?生:水多、船多、歌多。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水多”这一节,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哪些词语写出了水多?生:“千条”“万条”这两个词写出水多。师:说得好!还有吗?生:“池塘一个连一个”也写出了水多。师:老师问的是哪些词语写出水多,你说的是一个句子呀!还有吗?生:“处处”写出了水多。师:对!那么,这一段我们该怎么读呢?生:把写水多的词语读得重一点。[镜头二]“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  相似文献   

8.
第一课时(一)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出)师:谁来读?(生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题目中有一个双引号。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画画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努力。评:自然…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教学过程中) 师: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请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 生:我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 生:我喜欢周瑜. 师:喜欢周瑜?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说说你的想法吧!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校的一节语文教研课,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ll课中的《草船借箭》。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全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老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读懂课文。接着老师检查预习:师1 :昨天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通过预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 :我知道。当时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就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出了“草船借箭”这个方法除掉诸葛亮。师2 :你知道了时代背景,真好。谁再接着说?生2 :他说的不对,不是周瑜想出“草船借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调查:还原事实关注细节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今天开心吗?生:开心!师:怎么知道的?生:表情!生:笑!师:笑有很多种。一种真的是很高兴,开怀大笑;一种是苦笑。你看我的笑是什么笑呢?(生迷惑不解)师:猜不出来了?最近老师有点烦。昨天晚上七点多,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们学校的庄老师打来的,电话里面她不停地在哭。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想了解吗?生:想!师:为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老师先进行了调查,并且做好了记录。这儿有几份记  相似文献   

12.
走近舞台,体验神奇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生:这舞台在哪里?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齐答)好!师:(10分钟后)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老师刚才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吗?生1:陈赓明白了小红军说体力比自己强,还要与自己赛跑,说他要等同伴,说他的干粮多,都是假的,他在骗自己。师:你读书真认真,概括能力很强。生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生3: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之所以要骗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画杨桃》一课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教诲”一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师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说说父亲和老师是怎样教诲我的?生认真读课文后交流)生 :父亲经常叮嘱我 :“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生 :老师和颜悦色地说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师 :是啊 ,文中父亲和老师教导我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同学们 ,平时你们的长辈对你们说过类似的话吗?生 :我爷爷常对我…  相似文献   

15.
《称象》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曹冲小时候利用水的浮力 ,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 ,是一篇难得的益智课文。有两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都抓住了“曹操听了直摇头”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进行教学 :教例 1 学生读书思考并展开讨论。师 :谁来说说“直”的意思 ?生 :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 ,在这里应该是“一个劲儿 ,不断地”的意思。师 :他理解得对不对 ?(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被集中在“直”是不是指“一个劲儿 ,不断地”的意思 ,即回答得对不对的判断里。)生齐答 :对。 (教学环节就此结束 ,教与学顺畅无阻。)教例 2 学生读书思考后展开讨论。师 :谁来…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课文之一 ,对此历史故事的教学 ,可以说深知熟透。为打破框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 ,思而疑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授课中 ,学生在自学本文后 ,开始质疑 ,一位学生提出 :“诸葛亮明知周瑜暗藏杀机 ,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 ,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面对学生的发问 ,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 ,只是说道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 ,请你们仔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于是 ,同学们在读文之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 :“这是鲁肃与诸葛亮的私人交情很…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靳家彦老师的课上,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一、以读代讲靳家彦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个例子:学期终了时,让一个五年级的中上等学生读一篇课文,竟出现好几处错误;又让他给一篇课文分段并说出每段的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他说记不清了。原因何在呢?他认为主要是上课时阅读太少。因此他强调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他也切实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片断一:(师板书课题: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请突出英雄的名字读。(生明显地加重了“董存瑞”三字的…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学会复述课文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向老师发问。)生:老师,你们都说诸葛亮是英雄,难道周瑜就不是英雄了吗?师:(未回话,看了看其他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面面相觑)师:同意诸葛亮是英雄的请举起手来。(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要辩论恐怕难度很大。)师:没举手的同学你们别泄气,先让举手的同学说说诸葛亮英明在何处,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学生认真看书)师:谁先说?生:诸葛亮预料三天后必有大雾,这是常人所不能预测的。因此,我认为他是英雄。师:哦,知天时。(板书:知天时)接着讲。生:诸葛亮知道水是由曹操方向向周瑜方向流的,一旦借箭成功…  相似文献   

19.
孙传文 《山东教育》2003,(13):35-35
《观潮》是人教社大修订版教材高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了壮丽、雄奇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有位老师在本篇课文的教学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课堂上又出现了下面的情景:生①: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师:请讲。生①:按课文题目下面“预习”里说的,课文最后一部分写的是“潮退之后”的景象,课文的最后一句却是“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不过,解决问题还得靠同学们自己。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书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相信大家能得出结论。(同学们兴…  相似文献   

20.
最近,到小学听一位老师教《再寄小读者》,这位老师开头一问,就把我“抓”住了:师:同学们,《再寄小读者》这篇课文大家预习了吧。生:(齐)预习了。师“大家知道这篇课文是书信体裁,先回忆一下,冰心奶奶开头是怎样称呼你们,最后又怎样署名的?生:冰心奶奶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