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铭辉 《广东教育》2002,(11):41-41
语文课上,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课堂交流正在热烈进行。小张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但漫画上为什么要画他“卷起裤腿”?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甲:这是因为当时下着雨,别里科夫为了裤子不被淋湿,不得不卷起裤腿。学生乙:不对吧,文章开头便说到:“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直穿着暖和的大衣。”为了套住自己,他可以不顾一切,怎会怜惜裤腿被打湿?学生丙:我认为,对这“卷起裤腿”漫画家是花了心思的。漫画是讽刺别里科夫在人性的欲望——结婚的冲动下思想不…  相似文献   

2.
别里科夫竭力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在穿着、用具、生活习惯方面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怕与外界接触,伤害了自己;而且在思想上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生怕越雷池一步。别里科夫生活在双重“套子”里,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他为虎作伥,自觉地充当沙皇专制  相似文献   

3.
别里科夫是个小人物,是俄罗斯19世纪90年代的普通中学教员,其典型性是:生活与人生装在套子里.他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棉大衣的套子里,把使用的小物品也装在小套子里,坐出租马车要用车篷包起来,总之他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各式各样的套子给装起来.同时,他也把自己的思想装进无形的套子,躲在他教学的古代语言里逃避现实,只认定"刊登各种禁令的官方文告和报纸文章才是明白无误的",用"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套起来的恋爱与可能的结婚让他身心憔悴,神经兮兮.他更是要把别人的思想也装进他的套子,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搬出清规戒律逼迫着周围的人让步,在他影响下,"全城的人都变得谨小慎微,事事都怕".  相似文献   

4.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给我们塑造一个心理病态的形象——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  相似文献   

5.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6.
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招牌动作"就是将自己完全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仅指我们能看到的外在的套子,更指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套子.两个套子,将他紧紧包住,将这个可笑可恶而又可怜可悲的小人物送上死亡之路. 作者用近乎夸张的手法和嘲弄的语气,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的外貌、装束和怪异的行为.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这样怪异可笑的"套子",其实正是他内心虚弱的外化.  相似文献   

7.
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形象——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8.
<正>好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总能深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古今中外的作品莫不如此。相比较而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所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却又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比如说人们所熟悉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名字,而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个称呼。尽管从全文的行文来看,别里科夫这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行为非常荒诞,与一般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深的被套子装住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套子内外     
别里科夫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但这个套子里装着什么呢?首先从情节来看:别里科夫是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现实生活让他总感到心神不安.为了同世人隔绝,不受外界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甚至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一个小人物普通重复的生活而进行的.然而这种生活似乎也让人看到一点暖色,那就是他和一个不是同一世界的年轻活泼的女子恋爱并准备走向婚姻.小说对华连卡着墨不多,但是从不多的笔墨中却可以清晰感受到对方活泼明朗的性格,这种性格宛若一道明媚的阳光.可惜,别里科夫是一个始终装在套子里的人,早已与明朗自由活泼的现实划清界限.最终,他在华连卡明朗的笑声中彻底装进了套子. 情节设置简练而有微澜,没有多余的周折.然而深思下来,简练而有微澜的情节,非常符合"套子式"的主人公的形象和命运特点.  相似文献   

10.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国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别里科夫真的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叫卫道士。卫道士是指捍卫保护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人。例如鲁四老爷(鲁迅《祝福》)捍卫保护封建地位的思想体系,他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卫士,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看不出别里科夫拥护沙皇专制制度的表现。审读全文,别里科夫所说的不过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只要不出乱子就好”。别里科夫并没有直接扼杀新事…  相似文献   

11.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痛恨别里科夫,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中学教师,胆小如鼠,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不讨人喜欢,确实也很难让人恨他。 终其一生,别里科夫似乎没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他的“罪行”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2.
作文中描写人物肖像可以用漫画笔法。我们先来看看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对别里科夫的描绘:他也真怪,即使是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着黑眼镜,穿着羊毛衫,用棉花堵着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就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个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14.
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15.
一、内容梗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其中,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出现,无论是在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还是在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反衬以及对全文基调的奠定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整篇文章。二、关键词华连卡,别里科夫,乌克兰,象征。三、资料引用1.高中《语文》第四册。2.《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3.www.sina.com生活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生活也有波折。有一个人闯入了他的套子生活,就是华连卡。她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别里科夫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  相似文献   

16.
别里科夫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于1898年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心理变态,人格被扭曲的人,而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根源是“套子”。  相似文献   

17.
我在总结《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说:“别里科夫平生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这时,一位学生蹭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没有恋爱,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爱情,更不能称作婚事!甚至华连卡根本就没有看上别里科  相似文献   

18.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套中人别里科夫的艺术形象。自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就被当做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的教参中一直把他当做沙皇的忠实卫道士来批判,这样的理解虽然革命,却不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孙方坤 《学语文》2012,(4):21-22
我们以前在进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时,很少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因为一般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在教材中很少能找到与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人物。于是仅仅孤立地对别里科夫这个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