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根据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改编的一出古典名剧。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评,反响极为强烈。在旧有的评论中,有直接来自宫廷的,也有来自文人名士的,唯有来自民间的评论,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所闻极为寥寥。在能够见到的评论中,褒多於贬,肯定多于否定。最初赏识《琵琶记》的要推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代吕天成的《曲品》赞《琵琶记》为“神品”,说它在戏曲中是独占鳖头的。陈继  相似文献   

4.
吴兰修在《桐华阁本西厢记》叙文中所说的“琵琶本” ,是指清《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 ,日本学者久保得二和传田章据此认为另有一种“琵琶本”《西厢记》 ,并将其列为明代刊本 ,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从《琵琶记》、《五伦全备记》、《香囊记》创作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高明选择“风化体”,以情动人;邱浚选择“生乎义理”,以笑乐人.邵璨选择八股文,阐发程朱义理,走出一条以理服人的创作之路,使《香囊记》成为一部八股化的程朱理学教科书,在形式上离戏曲之体的本质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6.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它的内容、主旨、形式、格律等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琵琶记》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作为继承《琵琶记》的“教化剧”, 金怀玉的《桃花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教忠劝孝, 但是它又加入了忠奸斗争的内容而超越了载道戏曲; 并且它在技巧方面突破了以前的忠孝剧, 形成了才子佳人和忠奸斗争两个模式, 在传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剧作,历代对它的评价颇高,被冠之以"曲祖"之称。在用韵、格律、宫调等音律方面,明清文人学士对《琵琶记》褒贬不一,曲家之间的这种争议影响并推动了明清戏曲理论的发展,《琵琶记》对戏曲音律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名叫《夕阳箫鼓》的著名琵琶独奏曲,1925年改编为八段,通过变奏手法描绘“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晚景,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题记琵琶渐出,出慢而快;箫声轻传,委婉流畅。这  相似文献   

11.
琵琶被称为“中国乐器之重心”。在琵琶发展史上,各派高手,代不乏人,其中名见经传的“琵琶世家”也不少。父子辈中最著名的当数明末清初北派(琵琶)名家通州白在湄及其子白或如。太仓才子吴伟业在《梅家村藏稿》中记其“父子善琵琶,好为新声”。并作诗颂曰:南山石裂黄河倾,马蹄进散车徒行。铁凤铜盘柱摧塌,四条弦上烟尘生。”  相似文献   

12.
大多评论者指出《琵琶记》的内容是复杂的,有突出的价值、精华,也有明显的不足,甚至糟粕。其实,这是高明《琵琶记》二重内涵的外在体现。该剧内涵二重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角色意识与个人自我感受的矛盾并存;悲喜因子的交融并存;人物定位的褒贬并存。内涵的多重性,正是《琵琶记》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3.
《琵琶记》中赵五娘认夫情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这一情节回环曲折、丝丝入扣,它丰富、深化了赵五娘的性格,使赵五娘不仅仅是贤德的孝妇,还堪称聪慧的巧妇;同时赵五娘的巧慧和主动争取也使软弱的蔡伯喈承认其身份有了可能,为团圆结局打下了基础,从而完成了《赵贞女》富贵弃妻向《琵琶记》"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成功转变。此外,这一情节也显示了与早期南戏的区别,以及向明传奇的靠拢,使《琵琶记》在南戏发展史上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磊 《考试周刊》2012,(78):12-13
忠孝矛盾的抒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琵琶记》中,高明虽高扬“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忠”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与隐退的倾向。变质主要表现为尽忠为表象而功名为内核;隐退主要表现为尽孝成了蔡伯喈尽忠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二者矛盾到达顶峰时,蔡伯喈毫不犹豫地舍忠就孝。造成《琵琶记》中“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科举制度对“忠”的扭曲、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关系松动而造成的重孝轻忠。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17.
《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朱建明、彭飞同志的大作《论〈琵琶记〉非高明作》,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对《琵琶记》的作者以前曾有过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是元末的高明,确实已成定论。朱、彭二同志不为定论所缚,勇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朱、彭二同志认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依据来源于徐子室、钮少雅合编的《南曲九宫正始》。但是,我仔细重阅《九宫正始》之后,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琵琶记》确系高明作。现将鄙见略陈于后,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朱、彭二同志。  相似文献   

18.
《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简称锦本《琵琶记》)是现知刻印年代最早的《琵琶记》版本,插图形式为上图下文全像式,插图风格古朴,呈现出明代早期建安版画的风貌。戏曲插图是一种阅读提示,体现插图作者对文本的诠释和理解。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在表现形式上有类型化的特征。从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来看,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可以分为照搬原文型、强调渲染型、主观臆想型、景物象征型和错误疏漏型等五个形态。  相似文献   

19.
传奇剧源于南戏,元末高明《琵琶记》的出现,标志着传奇剧的成熟。而同时之《拜月亭》、《白兔记》、《荆权记》、《杀狗记》,后人号为“四大传奇”,使传奇剧的创作和演出,趋于繁荣,渐有取北杂剧而代之的势头。然而沿至明初,百余年间,却又呈现颓落之势,一时享有盛名的邵灿的《香囊记》、邱浚的《五伦全备记》,或以时文为南曲,或敷陈酸腐之伦理,把传奇剧创作引入歧途。直至李开先《宝剑记》出,才一扫剧坛冗卑之风,振聋发喷,推动了明中叶以后传奇剧再度繁荣和发展。李开先平生所作传奇剧不多,除《宝剑记》外,另有《登坛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证明高明旅居栎社,是被方国珍强行羁留,而不是避乱隐居。因而,《琵琶记》的创作主旨是抒愤“功名误身”,而不是讲述“子孝共妻贤”。一、栎社沈氏瑞光楼。高明,字则诚,号柔克,浙江瑞安人。元末,旅居宁波栎社,完成古典戏曲名著《琵琶记》。栎社铺,宋元驿站,位于宁波南郊,距府城二十里许。这里是水陆交通要冲。奉化江蜿蜒而来,在此折转东北,汇入甬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