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一沫 《今传媒》2012,(1):92-93
眼下,微博风暴正席卷中国,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焦点话题。尤其在2011年的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将微博推上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风头浪尖。通过"微博打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比起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话平台,甚至是"草根阶层"也能"通过参与种种议题设置,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仿佛"电子乌托邦"就在不远的前方,令众人为之雀跃。事实果真如此?本文欲通过对"微博打拐"事件的分析,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打探"乌托邦"浮云下的"微博"力量。  相似文献   

2.
微博是近几年来热门的新媒体,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并选取了一个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微博热门话题微博打拐为例进行符号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妍 《今传媒》2011,(4):101-102
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测试以来,立刻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参与热情。微博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公众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行动也日益彰显出理性与成熟。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行动更是见证了微博在引发公共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中的独特优势。本文分析了这次微博事件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5.
童佩茹 《新闻世界》2011,(9):140-142
本文分析了微博在“随手拍照解放乞讨儿童”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并结合该案例进一步探讨微博参与公共事务的特性。本文认为利用微博可提升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衔接信息断裂层,使公众参与的内涵得以延伸并呈“泛组织化”特征,但是微博不能代表全体公众,并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有其自身的缺陷。即便如此,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互联网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发布信息,互动交流,而且参与人群广泛。微博过亿的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聚焦某项公益活动。本文以最近热播电影"亲爱的"谈起,讲述微博在"微博打拐"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微博传播公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镜荣 《大观周刊》2012,(45):155-155
基于2011年初“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活动,因为初步建立起的“微博打拐”微博平台已在逐渐失去其吸引力,本片文章主要分析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原因和意义,并提出6条改善现状的措施,从而力争将此项公益事业推向第二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徐长鹏 《大观周刊》2011,(45):19-19
发生于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事件所形成的公共治理架构,不仅展示了新兴媒体的威力,也展现了公民聚合起来的巨大能量。通过对此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其利弊点,以此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庄瑜虹 《新闻世界》2013,(4):119-120
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生活和增权方式。各种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媒体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各类社会问题引起热心网友的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分析网络社交媒体如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热情,加深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印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一种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特征、极具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手段,大大增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力量,加速了社会话语权的分流倾向。本文以2011年春节的热点事件微博打拐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微博的特性,以思考其对于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承载世界上最多网民之一的超大众媒体,其中的任何表达、展示和互动更易接近人类文明社会的一般性特质,并己呈现出某种人性景观.同时,这种基于人性原则的微博参与为多方合作的社会治理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即便微博场域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能量”,且政府、社会及个体这三大治理主体在微博参与中仍存在合作困境,但公众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学着互动、学着建言,并守护人类最基本的善和正义,走向社会共同体仍可预期.  相似文献   

13.
王璇  曹坤 《新闻前哨》2011,(7):28-31
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浪潮,"微博"俨然成为时下新媒体中最时尚的热门标签。在这次来势汹涌的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作创造了一次网络公民行动。本文从"微博打拐"行动说开来,试分析微博传播过程的特点,并与都市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传播模式的不同。异质昭示着融合的应然与必然,笔者重点探析都市报与微博媒介融合的意义,并从"线上合作"与"线下合作"两个维度提供媒介融合的策略,以期对都市报与微博的媒体经营模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以其碎片化、私语化的独特传播方式迅速崛起为足以抗衡传统大众传媒的力量。它重构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流程,改变了人们的话语方式,也将深深影响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政府的服务方式。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正在关注并尝试利用这一新兴媒介进行形象公关,但存在着公关意识不足、专业化水平低等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以“济南公安”这一公安机关的微博公关表现为例,为地方政府正确、充分地利用微博进行政府公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香  郑好 《今传媒》2011,(6):101-102
微博在社会公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已毋庸置疑,2011年春节期间在微博平台上演的"打拐潮",再一次证明了微博影响力之大。在"微博打拐"语境中,随着传播介质和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传播学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推理行动理论和媒介麻醉论等,均可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本质、微博给社会动员带来的消极影响、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增强微博舆论传播引导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观点的公开”市场上话语权争夺日趋白热化,政务微博要掌控主导权,推进微博良性发展.本文提出其运行管理策略主要有:一是微博自主平台,培育更有文化归属感的参与,引导、培育公民精神;二是订立规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不同主体的行为规范与责任;三是做好微博和其他问政渠道、电子政务的衔接,做好网上“入口”和线下督办“出口”的衔接;四是加强社会动员机制,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润阳 《新闻世界》2014,(3):106-108
微博参与法制新闻报道日渐成为趋势,并对公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制日报”作为细分化的法制新闻媒体官方微博,既有时效性、专业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特色,也存在报道碎片化、互动匮乏、多媒体运用过少等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内容,从传受关系角度探讨微博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并对微博平台在法制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吕律 《新闻世界》2012,(6):114-115
在网络新时代,群众通过网络微博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舆论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微博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微博特色的新词汇,但也随之产生了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博"斗·合作·融合-浅谈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腾 《新闻世界》2011,(9):151-152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在引导公众事件中的优势日渐凸显,影响力得到迅速提高,由微博引发的媒体格局变革正在发生。微博的发展壮大究竟对传统媒体造成哪些冲击?在新的传媒格局之下,微博与传统媒体最有可能走向何种关系?笔者认为,微博不会成为传统媒体的终结者,而两者关系仍在“博”斗、合作、融合三种轨迹中徘徊,并且合作和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在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上,传统媒体反应迅速,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微博工具化”也使微博与传统媒体走向“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