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次,《泰晤士报》招考记者,该报总编主考。第一道试题是让应考者从楼下踏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上楼来。到了楼上的总编室,总编问:“你从楼下到我的办公室,一共走了多少阶台阶?”应考者  相似文献   

2.
总编辑究竞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其地位、职责、作用是什么?这方面的“专论”不多,新闻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我认为,少不了“总编辑”这一章。在一个新闻编辑部,依次有采访、撰写、编辑、编审、编排、校对、出版、发行等若干程序或者说各个紧密相联的不同系列或环节。各个程序或环节,都有不同的职责规范。如果把这些环节组合起来比做一个人,那么,总编辑及他主持的编委会便是这个  相似文献   

3.
我是1935年7月初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这一年8月中旬的一天,总编辑张季鸾把我叫到他那与编辑部相毗连的办公室里。他先问了问我到报馆后两个月的情况和印象,然后咳了一声说:“眼看学校就要开学了。秋季始业,咱们报照例要发  相似文献   

4.
期待     
新闻知识编辑部: 《总编辑角色谈》出台了!作为曾对此期待的我,当然心情十分激动了。我相信在贵刊的努力耕耘中,“总编辑研究”将成为今年新闻界最富有意义的事情之一。贵刊编辑部《总编辑角色谈》告读者,以深刻的哲理、恢宏的气度、强烈的建设意识,指出了总编辑研究的重要意义,而跳进读者眼帘的观点语言,又是那样的新鲜活泼,平心静气,和蔼可亲。在我阅读“告读者”这篇文字时,我仿佛看到了金黄色的秋天。  相似文献   

5.
我是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南京支队机关的一个普通干部。1982年7月,《红旗》杂志编辑部聘请我为该杂志的“第一读者”。从那以后,我每月至少两次向编辑部提出看法和建议。今年1月16日,《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同志亲笔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两千多字的信,介绍《红旗》杂志改进工作的一些设想,鼓励我经常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读者的关心和希望。熊复同志能够给读者写信,这不单是总编辑对读者的支持和关心,更重要的是密切了杂志同读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程海东 《新闻窗》2005,(4):40-41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在媒体市场化运作时代碌碌无为了,作为一份报纸,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都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内容是关键,报纸形象巳成为吸引读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关注内容,并关注内容之如何呈现”是现今报纸管理者、经营者、编辑部每天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有机会访问了一些地市县报,参加过他们举办的学术讨论会,并和报社总编辑进行过多次交谈。中心话题是探讨地方县报新闻改革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自从1979年提出新闻改革以来,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地市县报除了新闻采编业务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外,总的看来进展不大,整个改革过程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其主要症结在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报纸编辑部的关系不融洽,不协调,存在着种种矛盾。从我所接触到的地市县报总编辑来看,表现出以下三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总编辑眉开眼笑。他们的上级领导懂得尊重报纸的自主权,对报纸的领导很放手,除了个别重大事情的报道要请示领导以外,每期报纸从内容到形式,登什么,不登什么,都由总编辑作主安排。1986年我访问鹰潭市的时候,鹰潭报总编辑程关森就对我讲过,他们的市委书记孙永久,就是这样的领导方式。程关森说,地方小报对当地各种会议的报道,普遍感到无法招架,可是他们这里解决得很好。有一  相似文献   

8.
如何办好地市县报?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总编辑、副总编辑要善于抓“点子”.所谓“点子”,就是“主意”、“办法”。总编辑抓“点子”。就是要为办好报纸出主意、想办法,使报纸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下日日新,月月异,办出各的地方特色,这是总编辑的职责。“将在谋,而不在勇”。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9.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10.
1978年6月科学普及出版社由党中央几位负责人批准重新恢复重建,科协党组织任命我担任了总编辑职务,直至去年夏为止,不觉五年整。我一向很重视言行一致,要么不做,要做就实在于。我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的名实相副的总编辑,在通、精、快、干、创、德六个字上要有较好的素质。出版社的核心是编辑部,编辑部的核心是总编辑。因此,总编辑的言行和素质,直接关系到编辑部的成效,出版社的声誉。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体会,供同志们参考,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通,就是知识通。作为科普出版社的总编辑,特别应该是现代新科学的知识通。总编辑当然不是万能机,不可能面面俱  相似文献   

11.
有感“吃了饭的消息不发”陈升钧新华社有位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跟随一位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采访,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首先问他们在那里吃饭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辑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写了张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  相似文献   

12.
总编辑三题     
总编辑究竟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其地位、作用、职责是什么?在新闻学研究中专论不多,总编辑的概念在新闻界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安岗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生作系列专题讲座时说:“我觉得总编辑这个题目,应该是新闻学应有的一章”(见《新闻记者》1988年第8期)。此话触及到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总编辑这个“角色”,不仅是关系到总编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报纸、节目的方向、特色、开放程度以及所有采编人员的“思路”问  相似文献   

13.
我与省图“结缘”,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7年。 1957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的命运发生了巨变:从一个国家器重的留苏预备生,“沦落”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右派”。究其“根源”,祸起“留苏”:1955年我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本应1956年出国,但因苏联政府压缩中国留学生数字,故缓期一年——到1957年出国。但到了1957年出国前夕,国务院又突然作出决定:今后停派留苏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办好一张“图文并重”的报纸,不仅是摄影记者的事,还应该是总编辑与摄影记者双向作用的调动和发挥。 总编辑与摄影记者应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从办好报纸、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宣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角度上看,总编辑与摄影记者应该是一对矛盾。我从任总编辑室主任到后来任副总编辑并分管摄影工作,这十几年的夜班,我认为总编辑与摄影记者确实存在着矛盾。譬如,这幅照片发或者不发,发大与发小,发前与发后,发高与发低,总编辑和摄影记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15年来,我从记者、编辑,到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再到总编辑,都十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并积极配合信访等部门开展调查和处理。我认为,这是企业报人的责任。一次,报社收到一位姓李的外地(四川绵阳市)群众的来信。这封用挂号寄来的信长达七八页,其核心内容足:1.要求对她原在矿区工作期间有一个正确的评价,2.恢复  相似文献   

16.
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办报思路,在1990年银川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形成共识,即“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它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新闻摄影记者可谓一支兴奋剂,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总编辑大方处理(照片)。”接着便引发了“拿好照片来”(总编辑如是说)的指令。“争论”自然都有一番道理,但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地位,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得  相似文献   

17.
“我是学生” 198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编辑部领导要我向姜老汇报《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框架设计和条目选收方案。当我到总编辑办公室,姜老立即走上前来,拉着我的手,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和蔼地对我说:环境科学是个新兴的学科,要编好《环境科学》这一卷,是不那么容易的。你在进行这一卷的框架设计和修订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工作渠道不通的地方,需要我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记者工作已近33年,然而最值得回顾的还是国家遇到暂时困难那三年的驻县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1959年下半年我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被派到玉田县当驻县记者。那年国家已进入“低标准,瓜菜代”的暂时困难时期。当时的总编辑卢振川对我谈:“现在编辑部的同志都浮肿了,你年轻,不过,去驻县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没困难。”我一口答应,愉快接受了任务。  相似文献   

19.
总编辑写稿与办报泸州日报总编辑章正超当总编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编稿、审稿、做思想工作、抓编辑部的管理……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然而,如果总编辑还能抽出时间写稿,那就是一件幸事,因为总编写稿对办报很有好处。首先,总编辑写稿有利于发挥编辑部的凝聚...  相似文献   

20.
童兵 《新闻记者》2001,(10):6-8
一位称职的中国报纸的总编辑该怎样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撰文提出 :请还给总编辑一个形神完一的性格。那是从新闻伦理的角度 ,呼吁总编在对党委负责和对群众负责两方面坚持同一性 ,社会为这种同一性的实现提供必要的舆论环境。在九十年代还写过一篇题为《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总编辑”》的文章 ,认为作为一社之长 ,总编辑应在德、识、才各方面成为全社的表率 ,并表示赞同恩格斯对马克思在《新莱茵报》编辑部实行“总编独裁”的评价。但报纸总编辑究竟如何“操持” ,现在《海口晚报》总编蔡旭现身说法 ,为我们提供了若干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