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林 《青年记者》2021,(3):112-112
从各种技术装置和新媒体迷思中走出来,回归本真的自我和本真的内容,才不会在迷茫、焦虑和内卷中浪费新闻生命。每到岁末年初,都会有一些报纸宣布停刊,然后就有一些人站出来宣称:纸媒死了。一句名言怎么说来着,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手拿几个普通个案孤例,却能自信满满地做出惊天判断。停刊的是几家具体报纸,怎么作为全称、集合概念的"纸媒"就死了?你知道全国有多少家纸媒吗?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个所谓新媒体自媒体死去吗?  相似文献   

2.
杨静 《新闻通讯》2013,(12):17-19
传统媒体的危机 年末是纸媒的传统征订季。10月9日《东方早报》刊出订阅广告:“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一声纸媒未死,却让人听出些许凄凉。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媒介环境下,纸媒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13年8月6日,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华盛顿邮报》,这个事件将纸媒已死的讨论再度引燃。可以说,纸媒最鼎盛的时期早已结束。面对新的挑战,纸媒必须积极作出应变,紧紧抓住时代提供的每一个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机遇。2014年,4G网络在中国开始普及,这或许是纸媒转型的又一个机会。纸媒的转型绝不仅仅是将报纸搬上网络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努力,使网络与纸媒互动,相互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场。纸媒必须深入了解当今受众的心理需求,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然后结合  相似文献   

4.
纸媒转型已成传媒业的世界难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两个极端:一是罢黜百家,独尊数字。认定"数字化转型"是唯一正确的万能之路,强调它是大趋势、必然趋势、锐不可当的大必然大趋势;二是病急乱投医,纸媒在行动。收入下滑,转型就什么都做,卖虫草卖大枣卖蜂蜜卖皮袄……进入自己完全没优势的行业,纸媒不死也给转死了,冤!纸媒转型要超越这两个极端,没有唯一之路,也不能慌不择路团团转。必也正名乎!转型者,转变形态升级换代也——转变形态,  相似文献   

5.
《新闻窗》2014,(3):1-1
四五年前,“纸媒危机”、“纸媒将死”的论调开始出现,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移动阅读的快速兴起,是这些论调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原有的市场规则,特别是给纸媒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将死,而是有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在产业布局中存在.本文将从纸媒自身规模的扩大,纸媒的联合并购和混合并购等方面,探讨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实现突破,从而重新构建价值链,参与产业布局,形成新的价值流.  相似文献   

7.
孙月沐 《传媒》2014,(5):34-35
正经常有记者采访时问我对于纸媒前途的看法,委婉者问还有几年,直接者问是否纸媒将死、已死,稳健者或与我讨论纸媒长短,而新锐躁进者则以新媒体之摧枯拉朽之势导我说出他们想听的下文。而每当此时,我总是想告诉他们我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受:由来新人笑,哪知旧人哭。这好像是大红灯笼语境下的必然,但又不然,事实上,未必一应新人就一定得势成势成新宠,君不见,多少深宅大院内,那象征权柄的钥匙,始终把握在大奶奶的手掌心之中呢,而关键是,大奶奶无论是否老了,如果其妆扮入时,特别是心态不老,真不知谁胜谁负呢。我的上述联想,是一直想说一个意思,死去的,一定是活该死去的,但,这却绝不单指年岁。18岁红颜髫龄,若心已死,则难免夭折厄运,而耄  相似文献   

8.
郭嘉  王莹璐 《传媒》2016,(13):69-71
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印张数下降、利润总额下滑等现状,让业内外人士产生了"纸媒将死"的担忧.在此现状下,传统纸媒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创新战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研究发现,从总体打造基于传媒产品的"影响力经济"、整合采编流程和构建社群等,是传统纸媒正在努力践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纵览面具的发展历程,面具具有伪装性、魔术性,面具是超能力的象征。化妆品把面具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以面具(本文面具统一指传统面具)的属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化妆品广告产生的影响。化妆品及其广告借用面具属性已有的文化认同感,将面具的伪装性、魔术性植入到化妆品广告中以此获得受众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购买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类别,社会新闻对读者来讲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却可以满足读者许多精神需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抓住这些要点看点做社会新闻,叫好又叫座,读者、纸媒都会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1.
<正>要自信。纸媒有责任有能力帮助大众树立清晰观点,并且系统化、明确化。纸媒拥有众多资深的记者,可以挖掘出受众更喜爱、更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编写出受众最爱浏览的更新、更美的图片和文章。因此,直至2014年,几乎所有大品牌每一轮广告投放都会在中国所有权威报纸上做一遍,可见报纸的地位仍是非常重要的。走整合营销之路,线上线下结合。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不单  相似文献   

12.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何样的"纸"将死,如何来"报"?纸媒转型发展的核心在"报"。在一定区域内发行、一个区域内生存的报纸,当传播生态已变化之时,对新媒体不能一味排斥或仅仅装门面,而是要建设运用新媒体,应越来越把报业核心置于"报"而不仅仅是"纸"。受众、用户最看重的是在这些载体上传播的新闻内容。为此,新的传播格局中,报纸应扣紧区域特色,扬纸媒之长,补自身之  相似文献   

13.
屈静 《传媒》2019,(6):36-38
根据历史周期律,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从新生到兴盛,再到困境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必然的时代逻辑,纸媒行业也不例外。从世界范围看,整个报纸行业正在经历读者流失、广告收入流失等一系列难题,报纸停刊或者转型,已成时代之势。结合融媒时代特征以及国内外纸媒行业发展状况,未来纸媒改版大致向如下方向发展:第一种方向,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纸媒,在借助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新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4.
谭军波 《今传媒》2008,(1):36-36
当新媒体频频敲响传统纸媒的丧钟,当省市级纸媒在"红海"中火拼得焦头烂额之际,我们甚少关注地市报,其实,它们可能是下一轮纸媒发展的新亮点. 若以纸媒竞争的激烈程度考量,国内的城市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类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沈阳、西安,副省级城市如深圳、大连、青岛、厦门等等;第二类城市是地级市,如佛山、东莞、温州、泉州、无锡等等;第三类是县级城市,如顺德、南海等.应该说一类城市的报纸已杀得昏天黑地,而县级报自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后基本被整合取消,剩下极少数,谈不上竞争.第二类城市的纸媒竞争才刚刚开始.我这里所说的地市报主要指第二类城市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正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对纸媒命运的担忧,网络时代尤甚。不管是纸媒还是数字化媒体,其能否生存,并发挥自身的作用,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向人类自身更深刻的探讨、向世界未知的领域进军的同时,记载和记录就更需要不同的媒介去完成。纸媒和新媒介都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工具,二者本身没有本质冲突,他们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用文谨慎是对每一位文字工作者特别是纸媒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要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媒体乃至一些主流媒体都会忽视这一点。本文列举些典型事例并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以此提醒纸媒的记者编辑在汉语言的纯洁和博大中应多加推敲,慎之又慎,切切不要以讹传讹,贻误读者。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媒介蒸蒸日上,传统纸媒却日渐式微,很多传统媒体人感叹"纸媒冬天"的严寒。然而,在电子媒介繁荣的同时,只要纸媒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同样可以在市场夹缝中找到另类的生存之路。纸媒可以通过文字向新闻的纵深挖掘,通过深度报道展示复杂的事件;纸媒可以通过打造品牌赢得稳定的受众,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纸媒可以通过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的营销之路等。  相似文献   

18.
融合使纸媒更显优势最近一段时间,从《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在媒体人中的流行,到对于"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这一言论的公共讨论,纸媒何去何从,牵引着无数传统媒体人的心思。这一焦点话题甚至被搬到了刚结束的2016博鳌亚洲论坛——"媒体会面对怎样的存亡问题"成为今年论坛讨论主题之一,国内外几位知名媒体人就此坐而论道,各抒己见。面对受众"想要"与"需要"之间的错位现象,媒体人应该如  相似文献   

19.
当下,纸媒与网媒的关系被各方演绎得格外错乱。一方面,纸媒在网媒的冲击下,日子难安,餐盘里的奶酪随时有被夺之虞,有关"纸媒即将消亡"的论调不绝于耳;另一方面,许多纸媒赤着脚追赶新媒体技术运用,赚了吆喝却赚不了真金白银,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20.
如口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