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许多数学老师在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时,总是评价孩子"粗心",尤其是计算题出错时。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们、老师们也往往会把错因归结为"粗心"。似乎数学上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为"粗心",至少计算错误可以归因为"粗心",然则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备战高考是一件关系到孩子命运的大事,也是高三之家的一项"重点工程"。值此特殊阶段,高三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来促使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呢?我给家长们"布置"六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邸海艳  杜怀超 《辅导员》2010,(14):43-43
长久以来,我时常陷入"教育"二字的思考之中。现行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教",忽视"育"了。尤其表现在家庭上,为了孩子,家长式越俎代庖,很多事情都是家长包办的,什么兴趣爱好?读什么书?参加什么辅导班,就连吃什么饭菜都是家长做决定,孩子只有顺从的份儿,只管接受就是了。  相似文献   

4.
因为儿童节这一特殊的日子,明媚的六月总是小朋友们最盼望最欢喜的,因为在这一天,可以无拘无束地玩。今年"六一"恰逢周五,可以和之后的双休日连成一个三天的快乐假期,家长们也大可以放纵孩子好好玩一玩,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可该怎么玩,玩些什么,却又让家长纠结起来。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会玩,他们最爱干的事就是对着电视当"沙发土豆",或是对着手机、电脑玩游戏,轰都轰不出家门去。对于这一点,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两个原则轻松搞定:一、走进大自然;二、陪孩子一起玩。走进大自然的好处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5.
黄文霞 《家长》2013,(5):16-16,22
人们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不反思不忍耐,这把刀就会掉下来,就会伤到孩子的心。我相信许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考砸的事——孩子考砸了,家长该怎么办?是给孩子点颜色看看呢?还是静下心来,与孩子做一次长谈,分析分析孩子没有考好的原因,让孩子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6.
沈春玲 《教师》2011,(10):13-13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7.
陈喆 《家长》2013,(4):6
在孩子小时候,女孩几乎都曾经试穿过妈妈的职业装和高跟鞋,男孩基本都有偷偷系上爸爸的领带、拿着公文包"假装"去上班的经历。家长们能否及时察觉到孩子这种出于天性的职业角色扮演(模仿)的举动?孩子的这种职业兴趣应该怎样进行启发和引导呢?本刊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这个问题,诚邀老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不就是家长教育孩子嘛!""这孩子,真该好好教育教育!"这些听起来很耳熟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殊不知,这种普遍认知中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要开家长会了!”当孩子告诉家长这个消息的时候,家长们会是什么反应呢?是烦躁,害怕,还是期望?每一位家长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班主任的责任。开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相互交流教育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家长会该如何开呢?  相似文献   

10.
李远仿 《湖南教育》2010,(11):46-46
家访时,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都是"两面人",虽然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却经常与家长"较劲",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寻死觅活的,真拿他们没办法。我十分理解家长的心情,踌躇满志地发誓要彻底改变这些"两面人"。可是,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我不得不挂起了“免战牌”。现在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到极度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11.
  蓉等 《广西教育》2014,(20):18-19
2011年秋学期开学,南宁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八中)向学生家长们发放了将近4 00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上写的是同一个问题: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您最希望孩子收获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约90%的家长最关注的并非孩子的成绩,而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潜能"。回想起3年前那一次问卷调查活动,该校校长刘华说:"家长的支持,是我们学校实施课改的动力。"3年来,南宁八中以"建设基于和谐班级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的‘人文课堂’"为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改革目标,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家长》2012,(2):48-50
这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沟通是亲子关系升温的基础,离开了沟通,所的教育都将无从谈起。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青期的孩子沟通,才能使亲子关系顺利渡过"危险"呢?  相似文献   

13.
陈喆  安扬 《家长》2010,(12):6-8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热衷于圣诞节,家长们不禁为此感到困惑:过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都没见孩子们这么热衷和期盼,为什么过圣诞节却使孩子们集体行动起来,庆祝、聚餐、互送礼物呢?圣诞节就像一个“万花筒”,家长、老师、学生和教育专家从中看到了不同景象:  相似文献   

14.
高曼 《教育》2006,(12):57-58
近年来,随着教育视野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于是出现了众多小留学生走出国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暂且不论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否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不适,家长们在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国门之前,是否作过一番理性、辩证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5.
樊未晨 《成才之路》2010,(12):I0005-I0005
中高考临近,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家长们也是围着孩子忙里忙外。可静下心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你的忙里忙外、焦头烂额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家长们都很关心如何为孩子找一所好幼儿园;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小学、好中学;如何帮孩子挑选一所好的大学或好大学的好专业;甚至考虑到孩子将来如何选择职业等等。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的转折时期、过渡时期,都很重要,都需要家长特别关注。比如,孩子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如何使他们适应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化,有些家长却认识不足,准备不够。  相似文献   

17.
李阳波 《成才之路》2011,(20):9-I0005
学生整天上学,不仅有功课上的压力,也常有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下课回家后,家长要营造一个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学生忘忧解劳。一要"笑脸相迎"孩子一回家,家长就要满脸笑容地招呼他,并问他:"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好玩的事吗?"你的问话会引导孩子,让他觉得上学是一件美好的事。家长千万别劈头盖脸就问:"数学考几分?"  相似文献   

18.
罗阳佳  李擎 《上海教育》2011,(14):43-43
违背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而进行的超前学习,只能更早一步地往孩子脑袋里填塞知识,并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论调完全是对家长的误导。暑期未到,各类辅导班的宣传单便如雪片般飞进千家万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天才宝贝集中营""精英宝贝课程"……各种蛊惑人心的广告词无疑给家长们本已焦躁不安的内心火上浇油。如今不少家长甚至把"起跑线"提早到了幼儿园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家长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心理辅导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问题:“您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们面面相觑,仿佛这是一个根本就不用回答的问题。家长们议论纷纷。家长A:我对孩子百依百顺。为他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费尽周折把他送到重点中学学习,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百分之百的。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吗?家长B: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太好,可是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去满足,我已尽全力去爱他了。反问:这难道是爱?家长C:我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关心上,每天上学前,从带水、带饭、到嘱咐路…  相似文献   

20.
现象:星期一校门前,家长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孩子交给您,就请你多多教育!学习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上他啦。"星期三放学后,家长拉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来找老师理论,"你们这是什么学校呀!孩子让人欺负了,老师是干什么的?把那个打人的孩子叫出来,我们跟他没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