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是一个汉奸,这是众所周知的,是无庸置疑的。但他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却是一位杰出的文化战士,这一点应当予以肯定。半个世纪以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就说过, “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近年来,舒芜也认为“周作人的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一部完整的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可是一些文学史著作,因为他后期的叛国附逆,以致对他在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功绩也一笔抹煞。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态度。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新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化的同时,对新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翻译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将,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启蒙者,也是“五四”时期的一位翻译家。他生平参与了许多翻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五四”既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特征的文学革命,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划时代的运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东北,也不例外。“五四”运动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在东北荒芜的文坛上开始萌发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发生影响的呢?  相似文献   

6.
<正> “五四”运动前后“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平民教育运动也随着出现。1917年11月9日成立的我国第一所工人夜校——湖南长沙工人夜校,就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办的。当时他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被选为学友会总务(主席)兼教育研究部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是“五四”政治运动的旁观者,1920年代中期,他以在古史辨伪、民俗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却转成新文化运动提交学术成绩单的代表;“五四”前后,既是顾颉刚的蛰伏期、亦是他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期。本文通过分析顾颉刚与同学傅斯年同中有异的思想抉择,以及从《诗经》出发进行经学革命与历史重建的学术径路,试图在这个“非典型”的典型个体身上,敞开对“五四”在思想文化上何以成为“五四”的持续思考。顾氏思想“缓进”、学术“激进”,但在行动力的果决及坚韧上,他的学术实践丝毫不亚于参与政治运动的朋侪;将“革命”诉诸于行动,顾颉刚实在深具“五四”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就必须接过“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 8 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从北大校园发生 ,与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民主与科学意识觉醒的运动 ,它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又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直接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但他一生中对"五四学生运动"不断地做出诠释,其看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认为是一场"非政治"的学生运动;第二阶段是1920年代初至40年代,他认为是一场有社会背景的政治运动;第三阶段是50年代后,他认为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三个阶段各有背景及特征。其中贯穿着胡适对"五四学生运动"与早期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变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知识分子主要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使他们广泛地团结起来 ,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新增的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想的宣传淡化了反传统角色 ,五四精英群体开始分化。普遍的马列主义宣传及《新青年》成为共产党的喉舌 ,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含义的多值性,内含着对现代性理解上某种先在的片面性倾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现代性选择"方案"。在这一现代性"方案"中,也先天地存在着"整体性反传统"的内在缺陷,"五四"学者对传统的激烈偏执性否定和后来的某种程度的反思、调整,表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种现代性悖论。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尽管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如果从比较高的启蒙意义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个体价值不充分是其致命弱点。新文化提倡者大多来自于政治革命的浪潮,北京大学是在封建书院基础上创办的,带有一定旧文化的烙印。新文化运动领袖自身也缺乏坚实的个性主义精神。面向大众的启蒙本身就与真正的启蒙相背离。这种启蒙只能以启蒙者被淹没、启蒙崩溃为终结。  相似文献   

16.
从表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配合着中西之争的古今之争,但究其实质,它只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大传统扩展到小传统之中。由于传统儒学的实用理性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有一定相关性,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虽然表面是打倒孔家店,但实际上其揭橥的科学旗帜主要来源于中国大传统的实用理性。正因为此,虽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力图进行伦理的变革,但最终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精神中注重实用理性的痼疾。  相似文献   

17.
巴金逝世曾经被宣布为“五四”传统的“终结”,这样的思维逻辑恰恰表现出了我们与“五四”传统的深刻的隔膜。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讨巴金这样的“五四”老人的文学价值,恰恰是我们重新认识“五四”传统的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今人但知白话诗的尝试者为胡适,却未必知道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也是白话诗的有力倡导者与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实为中国白话诗最早的试验园地。陈独秀始终关注中国新诗的发展,直至晚年于狱中还对此发表过重要意见。然近年兴起的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之却多存偏见。不矫正这偏见,不仅难以公正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也难以公正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优秀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论者批评“五四”以及鲁迅、陈独秀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主张对文化传统持审慎和温和的态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学评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即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