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倪晴 《大观周刊》2012,(30):272-272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改革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这对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陈丽宪 《大观周刊》2012,(51):360-360
在高中教学方面.我们“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员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注重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边远地区高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张卫 《大观周刊》2011,(14):222-222
现代教育突出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曾振祥 《大观周刊》2012,(36):155-156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程贵荣 《大观周刊》2012,(36):144-145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就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6.
王枝 《大观周刊》2012,(13):264-264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7.
岳婷 《大观周刊》2011,(31):192-192
高中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基于一种全新的培养平台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以及良好审美情操,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于萍  陈风 《大观周刊》2011,(38):195-195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张杰  范燕薇 《大观周刊》2011,(26):159-159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周云涛  夏伟梁 《大观周刊》2012,(45):392-392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骆光明 《大观周刊》2012,(41):265-265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明  夏伟梁 《大观周刊》2012,(46):369-369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刘维 《大观周刊》2012,(8):289-28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全明 《大观周刊》2011,(41):182-182
化学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相似文献   

15.
宋月芬 《大观周刊》2011,(39):203-203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诺智嘉 《大观周刊》2012,(30):294-294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怎样培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大观周刊》2012,(18):228-2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王晓峰 《大观周刊》2012,(11):185-185
在旧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只注重身体素质检验和竞技项目运动技能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统一测量的竞技项目, 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命令、灌输、模仿训练、统一标准检查的流水线教学流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无法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基于此,新课标强调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提出了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上完成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杨桂莲 《大观周刊》2011,(30):121-12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想象力,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万云 《大观周刊》2011,(52):211-211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是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不仅要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的策略技巧,还应强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索细心指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落实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的具体方法。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