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数学课,课始安排一个“复习铺垫”,此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教师称其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铺垫好吗?我们来看两个教学实例。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数学课,讲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此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教师称其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铺垫好吗?我们先看一个教学实例。例:教学“两位数乘法”。复习铺垫:1.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2.思维导向,渗透算理:24×6=()24×10=()24×16=()随后揭示课题——两位数乘法,并提出问题:怎样把上面的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转化为竖式计算?同样地,本节课也因铺垫“到位”,学生很快地得出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实例的表面上看,似乎在启…  相似文献   

3.
经过强化的训练,学生是会解题了,但这只是在模仿,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此被扼杀了。我国学生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奖,然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是极差的。新中国成立了50多年,但没有一人能捧上诺贝尔奖。“熟”并未能生出“巧”来,相反,学生的创造精神07题造在手新人生神却被无情地扼杀了。“熟”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熟”会生出笨来,“熟”会生出厌来!三、跳一跳,摘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一开始便是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使学生能很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称其…  相似文献   

4.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5.
必要的“复习铺垫”可以化解知识学习的难点,过细的铺垫会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设开放的有助于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才能激发获得知识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在新课中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这使我不禁陷入沉思:难道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吗?复习铺垫还需要吗?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也许经常会问自己:“我们应该教什么?”。答案可能很简单——“知识”。从幼儿园到大学。答案无一例外。广义上的知识——事实、观点以及技术。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答案固然没有错,但是怎样处理这些知识。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会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远比教学生学知识更重要。这种运用知识的技巧就是——  相似文献   

8.
(一)分析一下学生要学的内容我们发现,没有多少内容是非教不可的。比如运算法则,似乎已被老师列为必教之列。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学生的游戏中,让学生一边玩耍,一边探索,他们可能就有许多独到的发现。甚至连认字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有一个小学生自己发现了“突”字的意义,说一只狗(“犬”)突然从洞里(“穴”)穿出,吓了人一跳。这种解释非常有味,是任何教导笔顺与结构的书上所没有的。如此看来,还有什么知识是非教不可的呢?有一个学生自己研究了《荷塘月色》后说,朱自清的思想矛盾从他的视觉、听觉和行动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9.
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根式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复习旧知识的提问:  相似文献   

10.
顾春梅 《职教论坛》2002,(16):49-49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搭梯子”,引导学生自己爬。而提问就是“搭梯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提问的内容1.教过的内容。也是所谓的“旧知识”。通常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之间有一个界限,而让学生学习激活旧有知识,并将其向新知识迁移,使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因此需要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调整教学进度。提问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安排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也可以安排在学习新知识时,或者在复习时。2.课堂教学中没有教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新知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严密地、合理地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首先抓好铺垫复习和新知识的导入环节 ,应精心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一 )以旧引新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瞄准知识的发展点。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而新知识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因此 ,可据此设计一组与新知紧密联系的复习题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出示“苹果比桔子多 1个或苹果比桔子少 1个” ,…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的知识铺垫对新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它可将比较难掌握的新知识经过巧妙地铺垫转经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而形成技能。根据数学知识连贯性特点,将数学知识的铺垫分为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3.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教学后进行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一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我们知道,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或延伸来的,所以,要注意复习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以便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学习小数加、减法铺路搭桥。二…  相似文献   

14.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特点。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采用逐步拓展、渐进深化的模式。前面的知识为后续内容做铺垫,后续内容又是在前一个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得到。但如果我们在教材中、课堂上、练习时遇到“后续内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陈宏宝 《学语文》2008,(6):24-24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陌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充满着新鲜好奇的感觉,反之,对已经熟悉或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内容,却容易产生倦怠和厌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呈现一些学生感觉陌生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陌生感,让学生踮一踮脚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可以有效地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由“我为物用”转为“物为我用”。由“机械问答”为“活泼生动”,由“冷漠无味”转为“热情洋溢”.由“自顾自讲”转为“和谐共振”,由“一成不变”转为“变化创新”。引领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去探求.向更高更强的能力去跃进。  相似文献   

16.
以长城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扫描透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步骤,使学生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从而将文科教学引入一个全新境界。1.课堂研究,铺垫课题(对于整个研究活动来说,第一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是知识的初学,侧重于自学新知识的全部轮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教材、提出问题的能力。)①多媒体放映“孟姜女哭长城”相关片断,学生比较秦长城的有关史实,使学生形成对中国古代长城的基本认识。②学生认真阅…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不同的课型、目的要求、学习对象等构建“问题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而获取知识,使生物学教学形成一个想学、乐学、会学的新局面。下面谈一谈几种问题组的构建及其应用。1导入探究式问题组1.1构建目的这是为导入新课而创设的问题组,要使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等新知识,就必须回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熟悉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使新知识成为一个以旧知识进入“临近发展区”的旧知识的延伸,并用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入新课铺垫。1…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当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思想无法“顺产”时,就需要用“暗示”来铺垫,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空缺中问架起意义联系的桥梁,使其较顺利地找到相对应的知识进行建构、引申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或“分析新知难点.进行适当的铺垫”,而后展开新知探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接触新知,并利用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迁移或类推的方法,使新知不新.难点不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先复习铺垫、分散知识的难点,降低问题的可探索度,就可能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可能性。可是,知识的复习、回顾,又是  相似文献   

20.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6A):38-39
不论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都会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按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的逻辑,进行“封闭性导入”的设计,期望直接导向新知识的形成与掌握。之所以称作“封闭性导入”,是因为我们从大量的现场研讨中发现:有些“复习铺垫”由于其暗示性不利于学生进入真实的思维,它们往往成为学生基础性资源生成和师生有效互动的直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