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中长跑的训练特点及适宜负荷原则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得出适宜运动负荷有助于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运动训练科学合理恢复,不适宜运动负荷会引起运动员机体劣变直接导致运动成绩下降与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2.
<正> 运动负荷是指人的有机体在训练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也有称运动刺激、训练负荷)。此词是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从苏联训练理论中引进的。过去由于翻译中的出入曾译为‘运动量’。至今有的资料中仍如此称呼。把运动负荷称为‘运动量’在理论上、实践中均是不妥当的。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方面。衡量运动负荷的指标可用两类指标。一类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影响运动负荷安排的因素,并根据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分类,从宏观、时间和微观3个方面探讨了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提出了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发展方向。1影响运动负荷安排的因素1.1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是指运动员在将要参加的、高于自己训练水平的比赛中所努力做的一切,包括专项训练的动力学、运动学特征应表现出比赛要求,专项训练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一般训练下的负荷训练。  相似文献   

4.
本文打破运动负荷的概念、分类及各因子构成的限制,从运动实践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出发,用一种新型的主因子构成方式来对健美训练中的运动负荷进行控制,并通过结合负荷指标和训练目标,为健美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中,人体机能随运动强度发生相应变化,心是人体机能重要的动力系统,是衡量身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运动强度对心肌的影响一直是体育界与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下,心肌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会发生相应变化。本文根据不同运动负荷下对心肌的形态结构的影响进行综述,为防治心血管疾病,选择适宜负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运动负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1·动负荷的控制是运动训练实践操作中的核心问题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由于训练负荷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状态,因此几十年来,尤其在近10多年来,教练员与科研工作者对训练负荷的研究较为广泛与深入,不仅有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系统、符合科学原理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当前,比赛负荷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作用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并已成为负荷研究的新课题。作者首先论述了运动负荷。然后,从运动负荷的专项性、对供能系统的作用、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三个方面阐述训…  相似文献   

7.
运动负荷,目前人们为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并不一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角度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有的也称之为运动刺激。但是由于目前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负荷的研究还不深入,特别是缺乏测定和监督心理负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难以做出定量的分析。要做到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不同训练时期,不同训练阶段,训练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才能打破机体内环境原有的相对平衡,运动负,荷不增加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对人体不施加极限负荷也是不可能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所以在训练实践中确定极限负荷要因人而异,这就要依靠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训练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运动员承担最大限度负荷能力的界限,做出恰当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现代运动训练负荷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运动训练中,无论哪个等级和水平的运动员,都极其注重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本文归纳论述的现代运动训练的负荷特征,主要是就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而言,并力求反映运动负荷科学安排的某些规律,这对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和业余训练运动员也是可资借鉴与参考的。  相似文献   

9.
运动负荷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内容,是训练监督的重要指标。通常把运动负荷视为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大因素构成的。对运动成绩来说,负荷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关键。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的。从训练全过程讲,欲想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就应相对地减少;欲想增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就应相对地降低,两者呈相反波浪变动。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地讲,训练准备期是以增加负荷量为主,竞赛期是以增大负荷强度为主,到休  相似文献   

10.
控制运动负荷就是根据训练任务和运动员条件适当安排训练负荷与休息,并逐渐加大训练负荷,从而达到运动员本年龄阶段应具有的运动潜力,直至最大限度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使训练工作更有目的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力求用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和物质消耗,实现最优化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正确认识少年儿童承担负荷的能力,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且尚未完成时期,虽说具有承受大运动负荷的能力,但疲劳出现过早。因而,训练负荷不宜过大。一般训练初期(准备期)应安排中等运动负荷,无论是负荷量与负荷强度都应控制在训练对象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功率自行车或心率遥测仪对WCBA优秀女篮运动员进行测试,通过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和评价,为女篮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员功率自行车或训练中大强度训练血乳酸和脉搏呈现不稳定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明显下降,反应延迟,注意力分散,通过短暂调控,运动员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研究结论:在WCBA运动队训练中,建议使用心率和血乳酸指标监控和评价WCBA的训练负荷。通过对WCBA运动员训练负荷(心率和血乳酸)的测定,可以反映训练负荷强度的大小,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训练后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训练效果。训练中应根据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变更训练计划,调整运动强度,防止疲劳的产生。运用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加强科学化训练,提高WCBA女篮的训练质量和专项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等方法,从而提出运动极限适应训练思想.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是挖掘运动员最大潜力,人体运动能力是有极限的,在接近极限的临界负荷时训练效应最大。运动极限负荷训练,既不是胆大妄为,也不是盲目追求,必须是可控的和多学科支持保障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比赛日益增多,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如训练周期观念更新,更加重视专项训练,训练负荷以强度为主,高度注重恢复训练等。  相似文献   

14.
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对负荷的概念与定义着手,对运动负荷、训练负荷以及内部负荷、外部负荷(即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提出疑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确认。运动负荷是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它具有刺激的功能。所谓的内部负荷即生理与心理负荷实则是外部负荷的效应,即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15.
论三级跳远专项素质的训练负荷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人体运动负荷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对三级跳远专项素质的训练负荷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练习最大力量,负荷量不宜过多,负荷强度以次极限或极限为宜;练习速度力量,小肌群的负荷大,大肌群的负荷则小;练习弹跳力,小肌群的负荷强度小,大肌群的负荷强度中或大;速度素质的练习,在最大速度强度的90%~95%,持续时间15~20s,时间间歇40~60s的负荷范围内交替进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运动负荷价值阈是体育方法学的一条原理,本文试图把这一理论移值到体育教学领域,作为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学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提供客观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李庆  王光林 《体育科学》2004,24(2):33-37
通过国外有关文献和科研报告,试图对力量训练中负荷量问题的相关历史研究,当今的前沿科学报告,目前国外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动态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在单组和多组训练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那  盛蕾  曹佩江 《体育与科学》2011,32(2):81-87,99
现代运动训练趋向于对训练负荷精确控制,对负荷控制的个体化,Trimp作为计算运动负荷较为科学的方法,在很多竞技体育项目中得到运用,本文综述Trimp的不同计算方法以及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旨在丰富竞技体育训练监控手段,为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从训练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探讨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的性质,生理基础,体能训练课的结构。指出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尽可能地把主要生理负荷强度维持在心率160 ̄170次/min的范围内,并适宜地进入心率180次/min负荷强度的大运动量课,适当安排极限训练强度的训练;训练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运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活动,有利于超量恢复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跟队训练,运用计算机田径运动员训练负荷统计软件,采集了国家田径集训队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孙蕾2004年冬训期的训练负荷数据,共记录427个训练手段,从速度、力量、体操、专项辅助练习、专项技术5个方面统计分析其完成训练负荷情况,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的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