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7月,我有幸成为记者队伍中的一员,在从业过程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不怕吃苦,兢兢业业外,记者最需要什么?有一位老报人告诉我,做记者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跑口只要认真研究同样会写出好的新闻! <维修花数千维权数万元>就是这样一篇经过深刻思考的作品,它获得2007年度大众新闻奖二等奖和2008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也是截至目前鲁中晨报获得的第一个文字类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3.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5.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6,(24):36-37
一个媒体最具竞争力的利器是什么?无疑就是原创新闻。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目不暇接,原创新闻就成为一个强势媒体的抢眼标志。一个记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什么?无疑也是原创新闻。各路记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原创新闻就是一个记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特色名片。  相似文献   

6.
吴运星 《声屏世界》2004,(12):18-18
电视报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新闻现场报道。电视记者们感到最难把握的也是在现场.一次现场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相当于一次直播。它要求记者有驾驭现场的能力,因为很多场面是稍纵即逝的。事后不可能补拍。如何更好地把握好现场报道.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抓拍到足够的,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主题的现场镜头。抓拍好反映主题的现场气氛是顺利进行现场报道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范宗武 《青年记者》2006,(14):51-52
新闻的典型化是指新闻要做到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的统一。最强烈的个性来源于真实。现场通讯之所以易于形成新闻的典型化,就是因为它现场展示了真实,但并不是把现场的所有都写入记者的笔下。这里就有选择,就需要典型化,即选取那些有突出个性,又闪烁着共性的现场事实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一、深入观察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  相似文献   

9.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闻中要有强烈的现场感,离开现场这个基本特征,也就不成其为现场短新闻了。那么现场短新闻如何突出现场感呢?我认为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以《经济日报》记者童政2006年2月1日发表的《新年里家乡人美好的心愿》为例:按惯例,每逢大年三十晚,从各地回来的兄弟姐妹们都要谈谈自己过去一年的成就和新一年的打算。大伯是年夜饭的主持人,当宣布轮到我堂哥说话时,全家人的目光立刻转向堂哥身上。堂哥从兜里掏出了一盒名片,逐一发放给大家。“呵,都当经理了。”首先拿到名片的二伯好奇地说。堂哥告诉大家:“这是…  相似文献   

10.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虽然,电视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但是要把新闻做得有现场感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才能采制出一篇现场感很强的优秀现场短新闻呢?一、发掘最有价值、最鲜活的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突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惑:按照最古老、最传统的解释,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属于新闻单位或称之为新闻机构,而如今,自从引进了media(媒介)这个英文单词,竟然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媒体定位心生疑惑了。恰巧,同我一样有疑惑的还另有其人。一位署名"荣松"的同行几年前就发出感慨:"做了十多年的新华社记者、编辑,还曾被聘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但这一年来,我脑中不断涌现这个问题: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传媒?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偏么?"  相似文献   

13.
高玲 《记者摇篮》2006,(7):56-56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并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它可以满足听众获得真切现场感受的需求。现场报道由现场音响和记者现场解说两部分组成。现场音响又包括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况音响、新闻现场的人物访谈。这两部分就像是现场报道的两条腿,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一、选择典型音响增强新闻感染力没有现场音响,就没有现场报道。但不是现场所有音响都可用作现场报道,而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音响。只有典型音响,才能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004年记者采制的《清欠办公…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加上海的时尚Cosmo二十周年庆典。他们做了一次盛大的颁奖,获奖的有我跟杨澜。那天我们两个在台上,都穿着晚装,她穿的是西式晚装,我穿的是金色的旗袍,肩并肩地微笑着领奖。我跟杨澜小声地说:哎,一会儿下去咱吃点火锅去?杨澜说行。领完奖,我去换条牛仔裤,叫上李少红、朱哲琴,我们几个就昏天黑地吃火锅去了。完了记者采访我们,说你们吃火锅都聊什么了呀?我说:还能聊什么呀,聊孩子呗。记者不信:就聊这个?我一瞬间就  相似文献   

15.
黄瑞卿 《声屏世界》2006,(11):56-56
电视新闻现场导语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的极具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现场导语运用得法得体,不仅有助于拓展报道手法、深化报道主题,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展示和张扬出电视媒体的个性魅力,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加色彩斑斓的艺术元素。笔者认为,记者做现场导语之前,应回答好三个问题:一问:为什么要做现场导语。现场导语是记者在采访现场即兴所说并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新闻导语。它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闻现场;切入新闻主题;概述新闻事实;突出电视特色;引导观众关注。在很多情况下,现场导语具有“不可再现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重视。比如,有的主张扩大社会新闻的版面,有的提倡写短新闻、目击式新闻、现场新闻等等。应该说,这些都不失为好的主张、好的措施。但是不是凡短新闻、现场新闻就一定有可读性呢?我认为未必。去年,我们扬州日报也搞过目击新闻竞赛,最近又搞了创建卫生城的现场新闻竞赛,结果真正有可读性的文章并不多,有些短新闻短而空,现场新闻无现场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过一句话:“情者  相似文献   

17.
于杏生 《新闻实践》2011,(10):34-36
何谓基层?简言之,即基础之层,就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无疑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我认为,记者的基层就在新闻现场,就在矛盾交汇处,就在那社会遗忘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的发现者,没有发现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传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善为下者方能处上,脚往低处走,思往高处攀。记者只有经常走基层,新闻敏感才不致钝化,百姓情怀才不致淡化,新闻品质才不致退化。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新闻战线》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新闻杂志。我在50年代做记者时,个人订了三份杂志,其中一份就是《新闻战线》。从创刊号起,我一直挨期把它保存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抄走。后来它复刊了,我仍经常翻阅。因为我把《新闻战线》当做新闻业务老师,从它身...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