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去年8月份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了"走转改"活动,在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台党委的及时部署下,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全体采编人员迅速投入其中,领导带头下基层,节目中播发了大量从基层一线采访回来的稿件。其中,我们选择了武乡县砖壁村进行驻村采访。所采写的稿件《砖壁村今年迎来"暖冬"》作为头条新闻,在《山西新闻》节目中播出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原因何在?我觉得稿件抓住了细节,反应了老百姓的心声。我想,这一路走来,我们是真的在往老百姓的心里走。时间还从2011年初冬时节说起。我和记者苑博组成采访小分队,于11月14日凌晨6点从太原  相似文献   

4.
自8月份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深入基层,写出了一篇篇传播群众心声,反映火热生活的优秀稿件。各新闻单位的一把手也带头下基层,成为走转改活动中的领军人物,走转改活动在新闻界刮起一股清新之风,记者回归到了记者二字的本义,接了地气,有了底气。从本期起,本刊特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陆续刊发新闻单位与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备受瞩目.随着中央媒体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编力量不断充实和加强,对地方两会的报道也愈发重视.但由于媒体定位不同,中央媒体驻地记者在会上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与角度也不同于省区市的上会记者,如何将地方新闻讲出全国味道,凸显其新闻价值,是中央媒体上会记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央驻冀媒体单位的记者,笔者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参加河北省两会报道,2013年跟随河北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跟随河北省政协参加全国政协会报道,播发稿件百余篇,多篇稿件在河北省人大新闻奖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8.
将故乡放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尽管故乡远离新闻热点,但也是新闻热点的一个标本。春节前后,不少媒体都会推出"记者还乡"栏目,刊发记者返乡之旅的"新闻发现"。从业十年,我写过不少"记者还乡"稿件,有关于购票难的,有关于村民致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2012年在《新京报》刊发的"记者还乡"稿件。最终呈现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2012年1月30日发表的《故乡的"移民村"》,是我利用春节回家探亲的时间写的;一篇是2012年2月10日发表的《期盼故乡向高处跋涉》,是我对学者熊培云的深度访谈,主要围绕《新京报》刊发的近四十篇"记者还乡"稿件而谈。  相似文献   

9.
"让身子沉下去,让报道活起来"是记者进社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常熟日报年轻记者占报社从业人员的60%以上,多数是出了学校进报社,以往在采访中,往往去机关多,下基层少,找领导谈情况多,找市民聊想法少,官样新闻多,适合市民口味的新闻少.  相似文献   

10.
身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只要用心采写新闻稿件,对任何一起新闻事件能够做到有胆,有识,敢于揭丑的本领,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稿件相对来说质量会高些。通讯《青山隐隐作痛》一稿,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并在全国环保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记者深入调查采访的工作作风;得益  相似文献   

11.
中共阳泉市委宣传部、阳泉市记者协会在全市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取得明显效果。 这次全市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从4月2日召开动员大会开始,到7月10日结束。在100天的时间里,全市18个新闻单位的260多名记者深入到工厂的车间班组、偏远的贫困乡村、商贸经营网点等基层单位,采访基层干部群众600多人次,采写播发的稿件达948篇,对企业改制、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等方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3.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响题",都具备这个特点.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有人说,记者工夫看导语.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岳双才同志首先为拟制标题下了大工夫.因此,岳双才不只是"石油新闻一枝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10月号拙文标题),他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圈内不少人有体会:新闻稿件不难写,拟制题目却颇费心思.我一直关注并感觉,岳双才同志这些年的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4.
对新闻稿件中的差错立足于"辨"的意思是:分辨,从而做出判断.一篇稿件放在案头,编辑从哪些方面做出是否有差错的判断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辨舆论导向,二是辨文字差错.  相似文献   

15.
一、"监督与思考"栏目概况 视点新闻版是<人民日报>2003年扩版改版后在第五版重点推出的一个新闻版,"监督与思考"是视点新闻版的头条栏目.视点新闻版在<致读者>中明确提出"监督与思考"的定位:"选取典型事件,予以曝光,启发思考",该栏目由人民日报社群众工作部主要提供稿件,每周1期.创办两年来,共发表群工部记者采写的稿件53篇,其中2003年21篇,2004年32篇.在这53篇稿件中,按报道内容统计,其中"三农"17篇,"环保"13篇,"教育"3篇,"电力盗窃"3篇,"非法采矿"3篇,"医药"3篇,"司法"2篇等.至去年底,在这53篇稿件中,34篇获人民日报社好新闻奖,其中13篇获好新闻一等奖,1篇获2003年精品奖.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县级台的记者来说,要在国家级新闻单位上稿不容易,要上头版头条就更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他就是万安县广播电视台的陈其龙.1996年陈其龙调入万安广播电视台以后,有600多篇稿件先后被国家、省地级新闻单位采用,有1200多篇新闻稿件被本台采用.其中国家级用稿30多篇,国家级头版头条、版面头条各1篇,省地级头条40多篇.……  相似文献   

17.
15年广播电视记者生涯,我写过上千篇的稿件,采访、谋篇过程中,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多都因"新闻"的兴奋而忘却,唯有三次刻骨铭心的采访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8.
煤矿新闻采访是指为了对煤矿新闻材料进行搜集、撰写煤矿新闻稿件进一步开展的调研活动,每一篇稿件都需要记者组织有关的采访活动。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在采访活动中用一定的技巧势在必行。主要分析了煤矿新闻采访的性质,煤矿新闻线索的来源,煤矿新闻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一、稿件要想上水平,作者必须下基层,我觉得,任何一篇有点味道、有点份量的新闻稿件,都不是凭借大手笔写出来、编出来的,更不是靠撞大运碰上的、蒙上的,而是作者在人民群众丰富社会实践的沃土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把价值较高的新闻素材喻为“大鱼”、“活鱼”的话,那么,勤劳智慧  相似文献   

20.
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新华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认真落实.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启动后,新华日报和新华报业集团各报积极行动,全身心投入.《新华日报》结合正在进行的2011年第五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及时对"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进行了改造;9月16日起又在头版推出新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击、体验、记录、对话、调查".载至11月25日,上述两个专栏共见报稿件162篇.《扬子晚报》开设了大型"走转改"专栏"走基层看民生",刊发专题报道20多组,同时加大了已有品牌栏目和热点活动的工作力度.中国江苏网推出大型综合专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行动",发布各类稿件200多篇,其中原创稿件30多篇.《南京晨报》开设了"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刊发报道52篇(组),加上"民生工程·民声记录"等相关栏目,共刊发"走转改"稿件60多篇(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