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乔布斯去世后,很多媒体都编发过各种纪念文字。新浪微博上亦很热闹,有自创者,亦有转载者;既不乏“乔帮主”的各种逸闻趣事,也可见相关议论与点评。而且从内容看,似以褒奖者居多。比如有人称赞他“至少五次改变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微博的出现催生了舆论监督的新时代,就现状分析,微博舆论监督具有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一是公众对公共利益委托对象的信息披露直接实现了舆论监督;二是公民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三是公众通过转发与评论微博的方式参与舆论监督;四是名人充当"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监督;五是微博中的传言亦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六是微博舆论监督成为一种双向互动式的舆论监督。文章认为,随着微博的不断完善,微博舆论监督还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3.
葛明  邵旭根 《传媒观察》2013,(11):56-58
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很多事件中的旁观者、当事人都成为记录者,各种视角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传播出来。媒体人使用微博、微信,建立广泛的职业社交网络、更为快捷有效的信息源,得以有效拓展报道自由度。双“微”时代,正在改变纸质媒体的新闻流程,甚至其操作理念也在酝酿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试图从新闻实践层面,探寻“微”生态下纸媒突围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终端渠道,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近两年,微博几乎一夜间火遍了整个网络,红遍了整个中国.它让每个人都成了一个“自媒体”,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面对微博所带来的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传统新闻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才仅仅2年的时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网络舆情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监测:在2010年,刚刚成长了不到1年的微博已经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按照相关的数据推演,2011年微博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的传播平台,一定能成为影响力排位的第二,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2010年在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鼓舞下,传媒产业步入了上行轨道,同时,在金融危机中沉寂许久的新媒体再度掀起吸金狂潮,融资规模已经远超前年。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如“微博”这一带来“自媒体”时代的新的传播手段。而“第五媒体”的兴起,更是带来传媒产业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7.
这是属于微博的时代.就像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今年一本新书的名字所言:“微博改变一切.”在这里,你可以交朋友,可以搜集信息,也可以随手拍照解救流浪儿童;在这里,有的人和机构自我宣传、推销,也有的人报料、申冤,还有的人通过微博问政.有时候,一不小心,你也将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就像巴基斯坦程序员Sohaib Athar.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况转播”了美军打死本·拉丹的突袭行动.  相似文献   

8.
郭峥  张明西 《青年记者》2012,(17):63-64
与传统社交网站“0度视角”的好友关系不同,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是建立在“45度仰角”之上的,大部分用户都在微博中仰望着别人.①处于高处的被仰望者是微博中的舆论领袖,他们通过微博传播个人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粉丝”的态度和行为,信息以“45度俯角”由上而下地传播给“粉丝”.  相似文献   

9.
以自律解决微博传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月3日,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就郭瑶假冒高铁遇难者家属散布微博谣言提出“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质问,引发传媒业界的各种猜测.其实,应该问“造谣者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央视编导赵安被捕了,我们就可以提出“CCTV的法律底线在哪里?”逻辑上显然不通.没有微博之前,很多虚假信息已长期存在于网络中,谣言并非微博特有的现象.只是微博平台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点击即可转发,使得虚假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亦让人感觉数量多了,其实未必.比起微博传播谣言的能量,微博的纠错能力和自净化能力更为强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宜再犯过去的错误,一出现某种传播新技术,就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以“堵”为主,结果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事件一发生,网络上就有图像,有视频.有报道。公众对这些“网络传播”将信将疑,时常在转发之时要求“求证”。微博更多地充当着“爆料”者的角色,记者则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如何通过深入调查求证事实,便是记者的责任了。遗憾的是,一些时候,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相似文献   

11.
2010年2月25日19时,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的官方新浪微博“平安肇庆”开通,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安微博.截至2015年8月底,“平安肇庆”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三大微博平台共有粉丝500多万人.本文主要通过对“平安肇庆”微博管理人员——肇庆市公安局公共关系科工作人员的访谈,研究其运营管理机制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微博语境下的虚假信息传播“围观”让网民有力量.这是2010年微博最“给力”的宣言.2010年,微博为公民的信息自由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成为普通人反抗“利益阶层”的武器,“宜黄自焚”、“局长香艳日记”、“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通过微博演变成一场场舆论风暴,利益集团被网民通过微博“围观”而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几乎没有人敢断言,互联网会成为今天的主流媒体.1年、2年、3年、5年之后,谁又敢否认140个字的小小微博不是主流媒体呢?今天,微博已经风靡全球,正如当年的QQ聊天工具一样发展凶猛.微博是PC和互联网发明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以神奇的魅力和超常规的速度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14.
《报刊之友》2011,(1):173-173
第五媒体并不遥远。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前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将第五媒体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咨询内容的媒介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报纸、杂志等“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和PC互联网“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5.
桌面计算时代(以PC为代表)正在向掌上计算时代(亦即移动计算时代,以Pad、手机为代表)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微革命”,也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博客、邮件、视频向微博、微信、微视频转变.“微革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网络应用.网络课程也正在向微课转变,从而为在线教育、数字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相似文献   

16.
微博客,Micro - blog(微型博客),又称“微博”“迷博”(迷你博客)、“一句话博客”等.它是一种引入了社交网络关系结构,集即时书写、记录、信息传播与分享、社会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应用形式.微博在信息的爆发力和传播速度上,拥有突出的优势,“转发”和“跟随”功能使得微博信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跨群体传播,让微博信息通过几何级的传播而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为了衡量和考察微博影响力的发生过程,探寻高频次转发微博的类型特征及用户转发行为的动机,笔者通过新浪微博“转发排行榜”的内容分析和网络追踪观察,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终端渠道,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近两年,微博几乎一夜间火遍了整个网络,红遍了整个中国。它让每个人都成了一个“自媒体”,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8月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以来,微博用户呈现井喷式发展。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  相似文献   

19.
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出版人归属地”这个标准来判断,青岛最大的媒体是哪家?说到结果,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单纯从表面数字分析——也就是包含了“僵尸粉”的水分数字,新浪微博“草根人气榜”中排名第四、拥有近300万粉丝(截至今年5月底)的微博账号“作业本”,才是“归属地在青岛”的“最大媒体”.“作业本”账号使用者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就在青岛.  相似文献   

20.
王霖 《青年记者》2016,(3):39-40
2015年7月16日,深圳晚报微博发布消息称“气功大师”王林被带走调查,“王林大师事件”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媒体在整个事件报道中,出现了“沸腾”化的报道局面.2013年王林首次被调查,以证据不足收场;而这次,媒体抓住事件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挖掘式的采访报道,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挖出新内容,一步步将该事件推向高潮.在官方沉默的情况下,这些报道引发的是媒介审判还是为寻求真相而进行的舆论倒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