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03年第六届“金话筒”奖城市电视台电视主持人评比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电视台在面对各种新闻媒体尤其是省级电视台的压力,充分发挥地域化、都市化、贴近性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地方品牌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节目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电视访谈节目在中央台和各省级台已经成为常见的节目类型,县级电视台由于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最近几年才开始尝试这种节目类型.  相似文献   

3.
电视栏目剧是新近在我国省级地方台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如河南电视台的<中州夜话>,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南电视台的<新闻故事会>等,在出现一段时间后,电视栏目剧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而被不少电视台当做"拯救"收视率的法宝和电视剧之外的重点自制节目.目前,电视栏目剧这一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已经作为一种电视文化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本文试图对这种节目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在解读电视栏目剧形态特征的同时,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剖析这一新兴的电视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4.
王辉 《新闻知识》2003,(2):8-9,7
2002年在南京地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市电视台都把新闻类栏目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一年元旦刚过,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就改版了,原有的《城市点击》栏日,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说它是全新的,是因为这档节目长度从原有栏目的20分钟扩充为一小时——这在南京地区的新闻类栏目中是首创:又因为这档节目采用了一位主持人、直播一小时的方式——这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还不多见;再因为这档节目是拍南京人、说南京事、主要为南京市民服务——这在江苏省台更是首创。而在这之前,在南京地区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由南京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节目在南京市民中无论是收视率、  相似文献   

5.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视台实行的节目运作体制一直是制播合一,即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主要依靠电视台自己采编,这一格局在中央台和省级台尤为突出。而制播分离,就是把节目制作功能从电视台基本剥离出来,改由社会专业电视制作公司完成,电视台只负责电视节目的设置、收购、审查与播出。近年来,关于加快电视产业化进程的呼  相似文献   

6.
电视栏目剧是新近在我国省级地方台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如河南电视台的《中州夜话》,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南电视台的《新闻故事会》等,在出现一段时间后,电视栏目剧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而被不少电视台当做“拯救”收视率的法宝和电视剧之外的重点自制节目。目前,电视栏目剧这一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已经作为一种电视文化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的媒体大战中,电视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呈现央视、省级台、城市台等多元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城市电视台的自办新闻节目面临着央视、省级台的双重夹击,纷纷占领民生新闻阵地,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生新闻大战。但数年之后,诸如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强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创优,顾名思义就是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拿大奖、出精品已经成为各新闻媒体的常规和必备“节目”。因为这是对新闻实践的检阅。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主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或一家新闻媒体实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1989年1月,中央电视台首创<体育新闻>节目,这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新闻栏目.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主要以当日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体育资讯为主,涵盖体育赛事、运动员及其他相关内容.它与电视体育专题、体育现场直播共同构成了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内容,它是体育观众几乎每天必看的固定节目,也是每一家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体育频道必不可少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闻理论把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比喻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其中任何一面就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宣传。评论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的旗帜,是新闻宣传的核心和前进方向,是新闻媒体趋于成熟并在社会上享有知名度、权威性的标志。但电视评论性节目如何定位,一直是省级电视台孜孜以求而又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定位,本是工程学上的一个术语,至少要三点才能定位。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它的“三点”不外乎受众、党的方针政策和电视媒体三者。电视评论节目的定位具体到新闻实践中,就是要解决节目做给谁看、…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频道为何难以取代县级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2年7月1日开始,我国各省同时推出省级电视公共频道.当时,一家有全国影响的晚报说,"电视公共频道的启播,是迄今为止进行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即要将原有的‘四级办电视'改为‘三级办电视',这意味着县级电视台目前所办的自办节目频道将全部取消,把主要职能转为转播中央、省和市级电视台的节目."[1]然而,几年来,县级电视台依然普遍存在并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电视台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是融网络特征和电视特色为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平台.2009年岁末,隶属于中央电视台、被称为网络视频"国家队"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2010年6月,安徽电视台喜获全国第一张省级网络电视台牌照,安徽网络电视台成为全国首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家省级网络电视台.  相似文献   

13.
中小型转播车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互动性、时效性非常强的节目大量增加,现场直播作为报道新闻事件的最快捷而高效的电视手段,已经越来越被各家电视台所重视。为更好地、及时地完成一些重大新闻、重大赛事、文艺晚会等的转播,宜春电视台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及目前的节目内容和资金状况,采用了5+1讯道数字电视转播车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电视桥》是山西电视台1988年7月4日开播的一个综合性社教节目。当时,因它在内地省级电视台普通话社教节目中率先采用直播形式而一鸣惊人,时隔两年,于1990年8月在新疆举行的1988~1989年全国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中,《电视桥》又以全票名列省级电视台获奖节目之首,令同行们再度刮目相看。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并不先进的省份,一个人员和经费在全国同级电视台中排在倒数前几位的电视台,一个只有8  相似文献   

15.
范华 《新闻传播》2004,(2):65-65
企业有线电视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当地收视节目质量,扩大电视有效覆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有线电视台也受到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肖薇 《传媒》2015,(7):49-51
当下,电视专题节目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台抢占发展空间的重要资源.笔者结合《生财有道》的实践,分析在电视专题节目品牌构建的过程中,优秀主持人的重要性,以及主持人在专题节目的品牌构建中,如何成为一个品牌节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有关限制娱乐性节目政策的实施,2012年我国新闻媒体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不少新闻媒体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娱乐化的元素,从而使我国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这种娱乐化不仅仅表现在新闻报道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一些电视台为了增加新闻的可视性,邀请一些长期主持娱乐类节目的嘉宾担任新闻播音员,甚至还有一些电视台直接将喜剧明星请进演播室,直接参与新闻节目的制作.许多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刻意地增加冲突性的元素,从而使节目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这种以说新闻、评新闻为表现形式的新闻节目,从表面上看,丰富了新闻的表述方式,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在新闻类节目的包装之下继续制作娱乐性节目.  相似文献   

18.
自从十几年前电视屏幕上出现法制节目至今,它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法制类节目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和规模是来之不易的,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今后如何发展的严峻问题。   电视法制类节目有着焦点类节目不可替代的优势。焦点类节目一般是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深入调查,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对众多社会问题较全面的分析。焦点类节目有时也在向法制类节目靠拢,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法制节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节目形式。   1999年对于电视法制节目来说是一个丰收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许多电视法…  相似文献   

19.
由全国32家省级电视台参与举办的“深圳华旅杯”中国笑星电视大赛圆满结束以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1993年春节期间播放了参评和获奖节目,《多多关照》这一获奖节目被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采用。大赛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对电视喜剧小品等艺术创作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这次笑星电视大赛主要发起单位和主办台是深圳电视台,我在大赛活动中担任了策划和组织工作。一些电视界的朋友见面时常这样问我“你是怎么想起要搞‘中国笑星电视大赛’的?”大赛的9集实况录像节目免费提供给全国省级电视节目交流网35家成员台,全国数以亿计的观众已经收看,在我所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和理想已实现之际,似乎可试着回答  相似文献   

20.
田甜  秦茜 《新闻世界》2013,(8):40-4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节目类型,以上海东方卫视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九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当中,各类电视访谈节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省级电视台开办,而节目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例,分析自2002年开办至今,该节目为适应受众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改版,概括近十年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