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娱乐化的新闻带给了受众全新的感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媒体,甚至使许多原本对新闻毫无兴趣的受众,开始以新的眼光、新的心态感受新闻。但是,新  相似文献   

2.
当前,媒体的娱乐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管理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受众是怎样看待当前媒体的娱乐化现象的?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问卷,就此作了简要的调查,截至10月27日,共收到有效问卷55份,下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媒体的娱乐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管理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受众是怎样看待当前媒体的娱乐化现象的?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问卷,就此作了简要的调查,截至10月27日,共收到有效问卷35份,下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媒体娱乐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媒体娱乐化的成因和不良影响,对症下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途径。文章认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媒体娱乐化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凤玖 《声屏世界》2014,(10):59-61
<正>当前,娱乐话题和娱乐新闻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和受众最为热衷和关心的主题之一,媒体之间也因此展开了惨烈的"眼球"争夺战。各类报纸的娱乐新闻版,各家广播、电视的娱乐栏目充斥着各类选秀、暴力和绯闻,花样翻新,沸沸扬扬。一些人也普遍抱有娱乐化的心态,导致很多事件"被娱乐化"。对于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我们不禁深思对于娱乐话题和娱乐新闻,媒体是否值得"追踪"和"深挖"?媒体应该秉持怎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应该如何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梳理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批判现有的过度娱乐化征候并揭示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进而从提升传播文化内涵、受众细分、内容创新以及加强监管与媒体自律等路径探讨我国电视传播过度电视娱乐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娱乐化成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良奇 《新闻界》2007,(2):72-73
无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时候,受众只要一接触到媒体,接受到的信息一定少不了娱乐的内容,用来传播新闻的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为娱乐服务,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也愈来愈明显。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新闻业产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媒体的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各种娱乐化的信息冲击着受众的眼球。媒体向受众提供娱乐本无可厚非,但是,今日的传媒在市场规律和商品利益的左右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娱乐之手伸向了以向受众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新闻。这种现象对社会,尤其是对公众利益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媒娱乐化的社会影响的讨论中,多数人强调其负面影响,认为娱乐化价值取向造成传媒的同质化竞争,使一些媒体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放弃了新闻业应恪守的真实、公正原则,使其应有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更多人认为当前的传媒娱乐化风潮是大众传媒功能的走偏,娱乐化暗含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特性会使人们远离崇高的理性追求,麻醉人的神经,使之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弱智化的娱乐使人成为物欲膨胀的精神侏儒.[1]谌至有人借用尼尔·波兹曼的一句惊呼告诫国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4,(11):68-68
《新闻前哨》2004年第8期发表钟梅的文章《论新闻泛娱乐化倾向》。文章认为,目前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文章说,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媒体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成为新闻泛娱乐化道路的时代背景:其二是经济效益的驱使。利益最大化促使媒体追求发行量、收视率、覆盖率,从而顺理成章地在对新闻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以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视欲。  相似文献   

11.
李玲 《新闻窗》2014,(3):24-25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娱乐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迅速,各类报纸的新闻娱乐化逐渐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闻娱乐化。针对我国报纸娱乐化的问题,众说纷纭,毁誉各半。一些人认为报纸新闻的娱乐化是低俗化的表现,娱乐代替了文化,不利于报纸发挥其社会媒体的作用,是对文化的一种损害;  相似文献   

12.
刘明 《传媒》2016,(10)
威廉·斯蒂芬森认为,大众传播中存在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游戏性传播活动,受众使用媒介不是把它当作工具而是在于消遣。自媒体时代数码影像尤其是微视频的娱乐化表达呈现出个性化、“草根化”、社群化、视觉化等特征,人们参与这种传播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是在消费娱乐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自媒体环境下,社会化的社交阅读为娱乐数码影像的表达提供了土壤,用户在本能的驱使下通过分享快乐获得满足与自我呈现,让快乐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形成链式传播。传播快乐获得自足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警惕自媒体数码影像的泛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是媒体所需要的一种新闻形式,它能使受众看到轻松的新闻报道,但也有人认为它会使新闻报道走向庸俗化,甚至可以在娱乐化的影响下,导致社会道德走下滑路线,从而使传媒的公信力降低,甚至丧失.  相似文献   

14.
新闻娱乐化满足是受众的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心理成就了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当今传统媒体低迷发展的时期,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兴趣,媒体只有吸引更多的受众眼球,抓住受众好奇猎艳的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注意力经济也随之产生了,拥有的注意力越多,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15.
窦字 《新闻传播》2010,(9):40-41
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伴随着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大众文化背景下受众需求的转变以及主流媒体的导向支持,在电视娱乐化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说,电视体育节目的娱乐化是对电视本位与体育本位的双重回归。面对新媒体时代全新的媒介格局和受众需求,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之路势必走向全新的方向——互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浪潮的推进,传媒业也迎来了一股来势凶猛的娱乐化浪潮,从美国的媒体热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克林顿性丑闻到国内媒体上对超女、芙蓉姐姐的炒作,新闻的娱乐化趋势越发显著。本文拟从受众心理特征层面分析大众传媒娱乐之风的成因,以期正确理解和认识新闻娱乐化现象、平衡好受众需要和新闻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宁 《记者摇篮》2006,(6):55-55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渐成一股潮流。媒体用新闻娱乐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从报道内容上,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有煽动性、刺激性的突发事件等作为新闻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颠覆着传统的新闻理念,尽管目前对此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它是对我国先前新闻娱乐功能丧失的一种回归,是新闻真正平民化的体现;抨击者认为它是媒体一味媚俗,导致大众整体素质和需求低俗化,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从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的罪魁祸首……无论哪一方观点,都有其客观性。从新闻娱乐化的实际影响可以看出,它是一把双…  相似文献   

18.
娱乐新闻,多一些理性和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娱乐新闻是十分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因不少媒体在娱乐新闻报道方面都颇下工夫。然而,当前我国的娱乐新闻报道总体状况不容观,数量虽然多,质量却不高。现在频频出现在报、电视娱乐节目和网络娱乐板块中的娱乐新闻,多一些简短的演艺明星动态和影视拍摄进程,虽然足了受众对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和影视剧信息了解需求,但普遍缺乏深度;一些媒体甚至热衷于追踪乐圈中的绯闻、丑闻,迎合少部分受众的窥私欲,使娱乐新闻报道流于低俗化。如何避免娱乐新闻走入低俗化的误区呢?首先,娱乐新闻必须真实。娱乐圈原本就是复杂多样、信息瞬息多变的,因此记者…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是谁制造了新闻的娱乐化?媒体还是受众?本文拟从议程设定论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以期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闻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杨丽微 《新闻世界》2013,(3):149-150
“病毒式”蔓延的《中国好声音》,标新立异,打破本土一贯的娱乐手法,大获成功,这仅仅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娱乐”盛宴,亦或是标志着媒体娱乐化时代的到来?本文以此疑问为基础,在思考媒体的娱乐化对受众日常社会生活的介入影响之外,更反思整个媒体行业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精神指向的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