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自1954年问世以来颇受世人关注,戈尔丁也因此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构拟了一套象征体系,从设置的背景、选择的人物到安排的情节以及一系列的事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正是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戈尔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概括而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象征是亨利·詹姆斯探索建立小说理论的重要艺术实验。在小说《黛丝·米勒》中,作者对象征独具匠心的使用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且深化了作品主题,使得该小说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无论表层还是深层都蕴意深刻。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性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象征手法的使用加深了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使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极权社会里的恐怖与残酷。小说中最主要的三处象征为:黄金乡、玻璃镇纸和无产者。这三种意象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突出作品主题、揭示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作品中其他象征的运用也不可忽视,如"2+2=4"象征了极权社会里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伊坦·弗洛美》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小说中人物身心的畸形象征着人物的异化;故事发生的地点--麻萨诸塞州象征着束缚、压抑人的清教传统;矿野和森林既象征个人与自由,又象征危险与邪恶;主人公的居所、季节等要素也各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丰富的象征意蕴加强了小说的深刻性和批判意识,也使华顿超越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 ,书中象征手法的使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论文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 ,探讨书中象征的作用以及运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指出正是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 :人物更加丰满 ,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 ,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7.
《红与黑》是一部从政治角度反映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现实的经典巨作,其中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对爱情的诠释可谓深刻见底。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制度下,人物的心理活动被突出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下各阶级间的种种爱恨情仇。主人公于连和与之虐恋的两个女人反映了病态爱情的无奈与必然,红和黑的象征含义反映出当时病态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在《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烘托出命运的主题,强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文中探讨了这两部小说象征艺术的三个方面:地名象征、环境象征和动物象征。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汉娜·何纳德在其寓言小说《稳行高处》中大量地、多层次地运用了象征艺术手法,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事物象征和隐喻意义,这些象征及隐喻意义叠加组合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字发生的研究对于人类文明发生以及文字符号的真正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文字发生的符号基础是探索文字发生的首要任务。原始的视觉符号包括实物符号、结绳符号、八卦符号、原始记号、原始图画和原始雕塑;文字在由“渐致”而到“突发”的发生过程中,吸取了原始图画和原始记号,包括八卦符号的部分符号及表现方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由图画占主导地位而渐进为记号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符号及符号化的局限性和人的创造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点及有关内容,探讨符号化的四个重要阶段,即将行为符号分析为实体符号、指称实体间的联系、符号解释符号的概念化、符号的系统化,并以此为基础对符号和符号化对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论述这种局限性与人的创造力实现的关系,即人正是利用和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自己的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13.
人是符号的“动物”,而小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也离不开符号,可以说,符号是连接小说主体、客体、文本、受体等的重要中枢。符号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运思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符号都起到了重要的、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eriod before Vatican Two, Catholic convent schools were identified with certain sacred symbols. The symbols conveyed specific images of God, the Virgin Mary and various saints. They had long histories in the social memory of each religious congregation and were powerfiilforces in direc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the symbols is a lack of historical justification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ir taking on the guise of eternal truths as they appear to exist outside history and the acts of human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establish the centrality of three sacred symbols in the social memory of a religious congregation and one of its school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ymbols, and to identify discourses embedded in the symbols as the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The study is informed by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相似文献   

15.
信息载体有两种,即自然信息载体和人工信息载体(符号);自然信息载体包括征候、植物信号和动物信号;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自然信息载体,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的理智加工而自然呈现的信息载体;它不是意义的载体,不具有意指功能。非语言符号是指主体特意制造和使用的能够独立表达一定信息的那些不属于语言符号的符号;根据其能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人体声音能指类、体态表情能指类等十多个子类;较之语言符号,它具有能指形式的多样性、形象直观性和易解性、结构和组合规则的简单性、整体上的非任意性,以及能指与所指结合的对称性和欠强制性等特性;在交际中,具有替代功能和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浅谈形声字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组成。甲骨文中已出现形声字的来源 ,已有的字成为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林中之死》被誉为美国最佳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林中之死》中安德森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的使用,给小说简单的情节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论文从人与物的象征、情节的象征、颜色的象征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安德森对社会和外部环境、人性本身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民族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日益增多,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文章重点探讨了产品设计中民族符号的创新运用,通过讨论民族符号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案例,分析民族符号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总结设计师如何有效地在设计过程中正确使用民族符号,以使其更好地促进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象征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的象征符号。了解这些象征符号,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象征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以一些常见的象征符号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来逐一阐述,以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象征。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构成规则,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流行符号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及其表征方式——肖似性,及它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提出网络流行符号因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会导致最终识解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