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教材中的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见图1).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实验操作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图1),观察现象;然后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图2),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3.
郭强  支维洲  杨嵘  赵越 《化学教学》2011,(11):39-40
本文针对教材中"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不足之处,介绍了五则该实验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巧妙利用空气,实现白磷在密闭装置内燃烧,取得良好的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4.
何凌 《化学教学》2002,(8):26-26
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材第 1 8页〔实验 1 -1 0〕 ,是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操作 ,用 90℃以上的开水 ,铜片上的白磷可在 3— 5分钟内燃烧。该实验虽然效果明显 ,但时间不易把握 ,且水温和水量不易控制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进后 ,大大节约了时间 ,且容易控制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 2 5 0mL的烧杯代替 5 0 0mL的烧杯 ,用 5 0℃—60℃的热水代替开水 ,并注入其中 ;用 1 0 0mL的烧杯代替铜片 ,并在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侧放一粒比绿豆略小且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  相似文献   

5.
1实验改进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材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常用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加热水,烧杯口部放一薄铜片,然后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铜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通过比较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化学四年制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年制教材”中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两个实验。但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以及对“质量守恒”原因的说明上不够完善。为此 ,特作如下改进 ,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效果很好。1 实验改进 (一 )[实验 4 - 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弊端 ]该实验由于在第一次称量后 ,还要把已经封好的橡皮塞重新打开 ,这样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反应前后瓶内的物质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并且 ,该实验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定的难度。①白磷必…  相似文献   

7.
在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安排的关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其作用是使学生通过对比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得出物质燃烧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并为进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白磷有剧毒,且燃烧后产生的白烟会造成空气污染,虽教材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教材“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以白磷作为燃烧物,通过改变水温、有无空气两个变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燃烧的条件.实验无需制取氧气,且白磷是在密闭装置内燃烧.改进后的实验兼具简约性、环保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初三化学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的条件》中,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里有一项是“对准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底的硬纸圈中的一小块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如图1)”。笔者按图1进行实验,发现纸圈在热水中一泡就散开。没办法,只好用锌片做了一个小圈代替纸圈。不过最终还是圈不住白磷,白磷的熔点是44.1℃,在热水中熔化成液珠,而从导管口出来的氧气泡,一出来立刻就往上浮,倘不将导管口紧贴(而不是“对准”)熔化了的白磷,氧气泡就不能与白磷接触而发生水下燃烧。而小圈内熔化了的白磷…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人通过实践,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24页探究实验作如下改进。1装置的设计1·1取一4号橡皮塞,细端中心部位挖一略向下凹陷的小孔。该孔直径略比导气管直径小,将该凹陷小孔的底部打穿2~3个小孔,以便气体能通过。1·2用250m l锥形瓶、双孔塞、长颈漏斗组装一套固-液制取气体装置,另一端接上一段约15cm2·2将一小块的白磷(半粒米大)放入橡皮塞凹陷部位,此时可看到白磷不燃烧;2·3往锥形瓶中加入少许二氧化锰,塞上双孔塞,向长颈漏斗里倒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