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感悟。怎样才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呢?一节语文课上的一段意外的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那是一节古诗教学课,学习《静夜思》,这是许多未上学的孩子都能流利背诵的一首诗。所以当我一说今天要学这首诗时,学生就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背了起来,那得意的神色好像在告诉老师:您瞧,我们早就会背这首诗了。望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我想,固然背得跟顺口溜似的,但孩子们能正确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愁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不便逐字逐句分析解释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读懂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昨天,我给孩子们朗诵了一首诗歌《爸爸的眼镜》。每个孩子都被这首诗所吸引,一双双眼睛不停地注视着我。我连续朗诵了几遍,孩子们还在不停地说:“真好听呀!我们还想听。”直到下课,  相似文献   

3.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相似文献   

4.
正孩子们创作的第三首诗,主题是"童年",这首诗意义重大,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我们班级儿童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或许是这首诗的主题更加贴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吧,每一首诗都极具个性化,所以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我眼中的精品。信手采撷几句——  相似文献   

5.
听说有一位教美术的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得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大浪淘沙的,是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情感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生活画卷,容易打动孩子们,容易与孩子们心心相印。有位家长与我说起他的孩子:“我的孩子‘成人了’(家长无法掩饰教育成功的喜悦),今年春节主动给他哥哥写一封信,信里用了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个孩子被这幅思乡怀亲的人之常情画面所打动,产生了共鸣,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欣然疾书。这样孩子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让学生多读古诗词,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找…  相似文献   

7.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8.
周明霞 《早期教育》2006,(11):17-17
有一首小诗《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我一直戏说这诗是“第二眼美女”。因为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而第二次读这首诗时.我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一是,我成了新建的新城阳光幼儿园的老师。二是,我已是一位准妈妈!当我重新细细品味这首诗时,我的心情也发生了改变.不由得生发出一些感慨来。  相似文献   

9.
父爱是天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诗名是《父亲》。 写完这首诗后,我曾不止一次地流过泪,因为:父爱是多么伟大啊!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孩子们那颗幼小的心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曾多次细读席慕蓉的这首诗.一直把它当作一首纯粹的情感写白。 如今,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纯洁无邪的笑脸。突然发现,这些孩子,何尝不是那一棵棵开花的树呢?  相似文献   

11.
树才 《父母必读》2023,(10):44-47
<正>我自己都没想到,年近半百,我竟然开始“教”孩子们写起诗来了,而且乐此不疲,至今不忍释手。坦率说,是孩子们写的诗,洗亮了我的眼睛,刷新了我的认知……依我现在对诗的知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开始“说话”时,就开始“说诗”了。孩子说出的是“话”,同时也是“诗”,只是孩子不在乎,大人也未察觉,于是这些“诗句”就随风飘散了。可以说,落笔写诗之前,一个生命早就已经经历过诗了。所以,我现在也格外珍惜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每一句话,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课堂实录。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双眼发光……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不同点时,刘老师让孩子们“比较学古诗”,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被深深触动了,都积极参与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全过程之中。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画诗     
《渔歌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悠然的江南水乡渔歌图。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山水风光的情趣。同学们都很喜欢。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像当时描写的景象。孩子们大胆想像,畅所欲言。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很喜欢这首诗,我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听到孩子这富有创意的话语,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大好时机来尝试一下,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智慧呢。想到这里,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到黑板上展示吧。”他边说边画,高山、流水、白鹭、桃花、鳜鱼,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在蒙蒙细雨中悠闲地垂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其他…  相似文献   

14.
“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能使人快乐/母亲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能让人得到生命/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能让人陶醉”,看着这优美的诗句,你恐怕不会想到它是出自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之手。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做一首小诗或一篇文章,对唐山市光明实验小学熊学恩老师班上的孩子来说已是很平常的事。做完诗他们还要为每首诗加上不同的色彩:赞美母亲的诗该是绿色的,像高山、像大海;赞美春蚕的诗是粉红色的,它默默的来,静静的去,是一种宁静的美。每当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朗读着一首首略显稚嫩的小诗时,…  相似文献   

15.
<正>很久以前,读过一首诗,隐隐约约记得有这样几句: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坐着满是黄金和钻石的马车而来。他之所以浑身赤裸地来到世界上,是需要得到爱的滋养。这首短短的小诗曾经深深触动过我的心灵,从我当上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黄金和钻石"。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我个人非常喜欢写作。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现在,笔耕不断。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和我一  相似文献   

16.
缘起一字     
一个字,有什么了不起呀!的确,一个字让入感觉微不足道,可在我的语文小课题研究中,简单的一个字却让我刮目相看,引发了我的深思,启发了我,并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变化、进步。那是星期一的事了,我和孩子们这节课要学习李少白的《中华少年》,因为双休日已经布置孩子们课前预习,并告诉他们要进行班中的朗诵比赛,表现优秀的孩子予以一定的奖励。再说,这首诗内容不复杂,按往常的教  相似文献   

17.
每迎接一批新同学,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都会带领孩子们深情朗诵狄金森的这首著名的诗。我总以这首诗为源头,开始书写一个班级阅读经典的历史。经典阅读制度一直是我的班级的核心制度,而我班也有着很多关于班级图书馆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课堂实录。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双眼发光……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不同点时,刘老师让孩子们“比较学古诗”,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被深深触动了,都积极参与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全过程之中。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20.
明天孩子们该学第四课———《乡下孩子》。课文是一首儿童诗,不长,只有十六行,四节。字列匀称的诗行配衬着色彩鲜艳的画面,首先就爽人眼目。真是一首可爱的小诗!再一翻教参,忍不住多读了两遍这几句“本诗语言洗练而有意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真好”!如果让心灵纯洁如天使的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也能发自内心有这个感受,那可“真”是“好”!我认真思索起来……第二天清晨,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能让他们不失望吗?”心里隐隐的惴惴不安。“《乡下孩子》是我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