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欣赏课”.它不仅教会孩子发现美.更教会孩子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习作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2.
陈雁南 《甘肃教育》2014,(24):86-86
正美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学生要做的就是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欣赏美、感受美,并认识到美。然而,在高中  相似文献   

3.
王娇 《考试周刊》2012,(78):188-188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对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由此可以看出,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意境说是关于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它既是从文学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的,又是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的。创造与欣赏互为依存,又互相制约。欣赏活动不仅是对创造活动的还原,它还包含了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对于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意境说在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的美学意义,并从“创造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角度,阐述了美的价值最终要在欣赏中实现。  相似文献   

5.
王再强 《成才之路》2009,(32):74-75
美术教学是素质教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丰富、加强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起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的作用,对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因为美育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功能。综上所述.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渗透美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着力点,大力加强艺术教育。一、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美育,教会学生发现美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学生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上,而且体现在它同其它学科的融合上。语文美育便是这种学科融合的生动表现。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材的具体特点,抓住“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毛文艳 《考试周刊》2012,(11):36-36
叶圣陶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含意,而且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美美地诵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味,才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或许正因它的美,故而成为我国“美育”体系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也成为了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重要载体和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歌曲学唱、名曲欣赏还是音乐实践,都把目光指向了“速成”、指向了“功利”,于是“美”被隔离了,这样的教学不仅伤害了学生对音乐的原始认知,更淡化了学生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为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改变现状,通过挖掘音乐内容的内在美和拓展音乐形式的外在美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情感、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为美术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升了美术教学的品位。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动作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中去体会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对"美"得到感受和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剖析 ,学生作为一个审美主体 ,在“世间物→眼中像→心上意→笔下文”的转化中 ,经历了“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历程 ,其结果就是学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以及所创造的美表现出来。而且 ,在整个习作与审美交融的实践中 ,揉合着学生各种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因素的参与。那么 ,如何遵循美学规律 ,指导学生习作实践呢?一、化物为像———诱发审美指向 ,在感知美中积累美许多学生习作之时 ,总是苦于“无米下炊” ,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这是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 ,而是学生感…  相似文献   

15.
诗是可以解读的.正是因为诗可以解读,欣赏诗才有乐趣.诗才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但是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需要欣赏者的创造力的特殊的艺术鉴赏活动,它比欣赏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更需要欣赏者参与发现和创造诗美的工作。诗歌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美。诗美包括诗的抒情的美和形式的美。在欣赏诗时,不要把诗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特别要重视诗的形式的美。诗的视觉美在现代诗歌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质兼美的写景散。课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激发、保持与强化,不仅仅是课堂导入环节的专务,更应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甚至是学生小学阶段习作学习的全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陈如影老师的这堂习作教学课中,她精心地为学生创设了多个愿意说、敢于说、有话可说的兴奋点,同时在师生和生生间的学习交往中毫不吝惜自己丰富变换的、幽默风趣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断引领学生在习作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口头自荐信”和“书面自荐信”的交流与展示中.让学生互相欣赏、真心建议、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观舞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印度舞蹈艺术之美.品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华恩 《陕西教育》2006,(11):32-32
“面积法”理论是教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不仅能体现数学的简单美、应用美,而且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也能寓美育于数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利于改革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认知规律,开拓知识,培养沉重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世有百行,以德为先。”《论语》亦云:“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健康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共同构成文章的灵魂。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地负载着“文以载道”的重任。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作文不是好作文,思想卑劣、内容龌龊的习作更不是好习作。于是道德意识不仅关涉到作文的选题,更牵连到作文优劣的评判。德育意识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评价学生习作的第一标准。思想越“红”。得分愈高,否则就遭“白眼”,甚至打入“冷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