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华武文化源远流长 ,武的内容及表现也形式多样 .通过对“武”的文史学研究 ,阐述了武术、军事武力、武略、武德、武舞等武文化的多层次内涵 ,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武文化的理性认识 ,以便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文化  相似文献   

2.
武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德的形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德内容十分丰富,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理论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用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社会武术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李小兵 《考试周刊》2010,(36):154-155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作为其中的瑰宝之一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具有体育、军事、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一种超越武术本身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武德。一方面,几千年来武德一直指导着武术实践的发展,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武术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武德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传统武德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本文对其作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武德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本质属性,是武术的灵魂所在。当前的武术传承中习武者的武德修养被忽视,使得武术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最终导致武术运动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文章聚焦于武德的传承与发展,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武德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通过设置武德教育理论课、建立武德规范体系、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贯穿武术文化内涵的介绍以及在武术技术教学和训练中渗透武德教育等措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中华武术精神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宋江武校、滨州武校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具体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代武校对武德教育情况不够重视,教练员本身的业务水平较低,在教学中倾向于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时武德的修养,导致学生思想品质和对武术习武的认识出现扭曲,从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更制约了武术人才培养和武术事业的发展.现代武术教学应该重视散打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武术学校要力戒重武轻德、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德育培养.  相似文献   

7.
1500多年来,少林寺因武术造诣之高而著名,因禅武合一的精神哲学而著名,更因一句"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高深莫测而著名。但这里的"著名"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现在少林寺依然著名,不同的是更多人开始了解,或者深入理解1500年积淀的少林文化。因为古寺不再藏深山,而是主动地融入商业化的浪潮,大声告诉世人我是谁?  相似文献   

8.
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华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术不仅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把武术主题课程融入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激发幼儿对传统武术的喜爱与参与。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游戏活动,把主题课程与班级主题的有效结合,通过武术主题的实施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武德。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倡导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不道之道、无修之修"等理念对中国的少林武术和日本的武士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二者对禅宗的理解各有侧重,结果也不尽相同。少林讲求禅武合一,重视武德;武士道则强调生死如一,重视武技。本文对此试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德育教育如何融入学校体育之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武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其价值体现,武术的武德教育则是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但是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的传播与推广面临着很多问题,而如何将武术独特的价值极大地体现和发挥,也具有十分必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德——随中国武术之产生,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与规范下,逐渐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文章围绕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武德与和谐社会建设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展现武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着重阐述了武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作用、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通过武德对武术人才的导向作用来反映其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建设中具有诸多重要价值,充分挖掘并促使这些价值快速形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的人伦精神,以及勇敢无畏的品德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武术课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强武德教育,分时间、分层次、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是加快其价值形成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生动有效的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14.
莫黎群 《教师》2011,(27):124-126
武德——随中国武术之产生,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与规范下,逐渐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文章围绕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武德与和谐社会建设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展现武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着重阐述了武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作用、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并通过武德对武术人才的导向作用来反映其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武术作为我国一个特色、经典的传统技艺,可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不断汲取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从传统的技艺层面上升到了武德、武魂的精神高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本文针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强调了武德教育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武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武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术作为我国一个特色、经典的传统技艺,可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不断汲取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从传统的技艺层面上升到了武德、武魂的精神高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本文针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强调了武德教育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并分析了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武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武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寸若标 《考试周刊》2008,(16):131-132
在全国武德工作研讨会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抢救武德,要把武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贯彻到武术传承过程中,培养出德艺双修、文武双全的新一代武术爱好者.本文以"古为今用"、破除迷信愚痴与封建伦理为原则,辩证分析了传统武德学说中蕴涵的传统伦理,辨别了侠义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江湖义气的区别,提出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倡导继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尊师重道、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传统武德伦理,发扬和继承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提倡习武着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和,树立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武德文化和武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明确武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武术意识的培养、武术技术教学、武术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进行武德教育渗透.  相似文献   

19.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学生热情奔放、活泼机敏,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他们淡化民族精神。本文从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教育等辅助教学,提出中学武术课教学中的新思路,进一步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