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6日和7日,作为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学术讲座之一,荷兰莱顿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Vincent J.van Heuven教授应邀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两场学术报告。第一场的题目是:“中国人、荷兰人和美国人使用英语交际时的相互理解情况研究”。在报告中,van Heuven教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11日,作为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柏林自由大学德语荷兰语研究所Norbert Dittmar教授应邀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题为“德国统一后东西柏林语言变化的社会语言学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中Dittmar教授谈到在历史上的汉萨同盟时期,柏林人主要使用低地德语,16世纪之后改为使用高地德语,而如今的柏林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在东西德统一之前,Dittmar教授曾选取柏林的3个代表点作过社会语言学调查,这三点分别代表西柏林的中产阶级阶层、普通工人阶层、以及东柏林的旧城区。他发现在语音方面德语中的腭化现象在…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26日晚,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郭熙教授应邀在华文学院作了题为“华文教学当地化”的学术报告。郭教授的讲座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华文教学的特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一种跨国,跨文化,跨境和性质多样的华文教  相似文献   

4.
首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于2005年8月13~15日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就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出席开幕式并敛词。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出席了闭幕式并作讲话。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于2004年11月6日至7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这是继2002年"第一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之后又一次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的高级别的学术盛会。这次会议由暨南大学中文系、华文学院和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3位著名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21日,美国迪金森学院周明朗教授应邀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题为“全球化与美中两国的多语教育: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26日上午,教育部语信司王铁琨副司长应邀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题为“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与语言规划”的学术报告。王教授首先提出“解决语言问题、保护语言资源、维护语言权利”是当前语言研究的主要工作,并着重阐述了“珍爱国家语言资源”这一全新理念。接下来,王教授主要从5个方面解读了语言使用实态,  相似文献   

8.
电视讲座语言要根据传播学、心理学、演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易先生的电视讲座语言艺术中,时尚、幽默以及蕴涵哲理的"嘉言錦句"不仅集中反映讲授者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反映了讲授者的演绎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座的效果。所以,充满魅力的电视讲座语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9.
2005年11月10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自然教授应邀在暨南大学华学院作了题为“语言模因论”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6日上午,教育部语信司李宇明司长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树立新世纪的语言观”的学术报告。李教授首先提出了“语言是什么?怎样对待语言?”的问题。接着从社会的角度着眼,从4个方面阐述了何谓新世纪的语言观。这4个方面分别是:(1)处理好四大关系—即母语与外语之间、汉语与民族语言之间、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的科研人员最近发现,老鼠可以根据人类语言节奏的不同分辨出荷兰语与日语.这项研究表明早在语言形成以前,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就已经具备一些使用和发展语言的技巧了.  相似文献   

12.
12月3日-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应邀莅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以“沉默的词语——汉语中的隐性成分”和“从致使角度看“把”字句的语义”为题做了两场学术报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曾毅平教授主持讲座。  相似文献   

13.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一、中心概况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4月,由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与暨南大学共建,是国家设在暨南大学的对海外华语资源实施监测与研究的机构,也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6个分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化对语言的干扰表现在化典故的干扰、价值观的干扰、非语言交际的干扰等方面。举办“化讲座”是英语教学中传播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系统与全面的文化背景教学对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建议文化教育不仅要融入语言课堂,而且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讲座。  相似文献   

16.
理想语哲学派是西方语言哲学的开端,为英美分析哲学两大板块之一,领20世纪哲学研究风骚达数十年之久,至今不衰。第十届语言哲学夏日书院聚集了国内多个学界的11位专家,通过讲座形式介绍并阐述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基本反映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四路人物为主线,结合各位专家讲座内容,举纲抓线,详细梳理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语言哲学的来龙去脉,盘点该学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17日晚,日本早稻田大学跨文化远程语言教学中国语学部主任、政治经济学系砂冈和子教授应邀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题为“电脑开口说话时代语言教育的任务———日本早稻田大学跨文化远程语言教学的实践与愿望”的学术报告。砂冈和子教授首先展示了日本早稻田大学远程教育的理念:非交互式教学、人机交互式教学、实时交互式教学、非实时交互式教学等;然后介绍了语言教育手段的技术化,包括点播课堂的设计、基于语料库的外语教学等;最后,她阐述了在电脑开口说话时代的语言教育,主要有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的利用,自动翻译系统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15日上午九点,由广州市科协技术协会主办、广州翻译协会和广州外事翻译学会承办、暨南大学协办的科技沙龙“国际翻译与广州社会发展”在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讲座由广州翻译协会会长黄建华教授主持。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张建敏首先作了《对外交  相似文献   

19.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概括介绍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知识、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言语行为的哲学思想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