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种趋势,但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现有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阻碍而不顺畅,因而应采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关系到农村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滇中地区作为云南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农村劳动力难于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区域性流动量少及农民对生产发展的投人两级分化突出等方面,要协调好城乡矛盾和改善二元结构,关键是要抓好农村经济和农村社区的改革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好滇中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农村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有一大批“打工嫂”、“打工妹”也参与到生产劳动、经济活动中来。但从现状看,济宁市农村妇女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中明显地表现出滞后性,主要是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陈旧观念、自身素质、土地等方面的制约。要加快济宁市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需要从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劳动人口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发展缓慢的中小企业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积极拓宽就业空间,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是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玉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的范围,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考虑,通过发展非农产业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仅靠农业本身是不行的,关健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把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出来,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滁州市“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这是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上的不足,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通过对转型时期铜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掌握铜仁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双重身份、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土地不能大规模集中使用,使劳动力资源与工农业生产专业化相背离,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阻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土地、社保制度,树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思想,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使农民工彻底变市民,从而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张家川回族自治县P村劳动力的转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转移行业以餐饮业为主,具有文化程度偏低、转移地点主要在西部地区等特点.农民纯收入低、人均耕地少、自然环境恶略是促使P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充分挖掘民族地区优势、建立民族特色小城镇、转变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观念等优势再造之路,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大空间,然而"民工荒"现象在我国各区域不同程度凸显,似乎预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殆尽。目前我国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品牌信号引入劳务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以品牌信号甄别劳务市场中的劳动力质量是可行且必要的;劳务品牌信号甄别机制发挥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雇主雇佣高质量劳动力与雇佣低质量劳动力获得的效用之差界于低质量劳动力与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之间。因此,加大低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和减小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都有利于品牌信号更好地发挥对劳动力质量的甄别功能,更有效地解决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与长效性。要积极扶持劳务品牌建设,重视劳务品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劳务品牌的行业协会和输出基地,加大对假冒劳务品牌的惩罚和查处力度,并加快品牌劳动力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已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非"转移"进入城镇的特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势在必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现行职教体制的严峻挑战。只有从观念、机制到操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职业教育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转移难度加大,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状况调查分析》的有关数据。在对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特点、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低已经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源头"上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有序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宋桂言 《职大学报》2006,(1):124-128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其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