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架     
《出版广角》2014,(15):92-93
正文学艺术《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作者:张泉灵等著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定价:36.00元提要:该书是30位名人倾心写下的亲子家书集。每一封信,都饱含睿智与爱。面对大众,他们是镁光灯的焦点;面对孩子,他们是最平凡的父母。他们用世间最珍贵、最绵软的爱写就的一封封家书,不仅是送给下一代的脉脉叮咛,更是一颗颗坦荡炽热的心走过遥遥岁月的回响。  相似文献   

2.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3.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但无须犹疑的是,在学校偏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家庭承担的素质教育愈显重要,而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和成就自己。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这些年轻父母的焦虑与选择,决定着我们中国未来的模样。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子女,是父母的希望,独生子女,则是希望之中的主要希望了。然而不少家长虽有爱心,却并不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怎样才算爱孩子,这本《教育子女的艺术》就是教父母如何去达到真正地爱孩子的艺术境界。这本书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的角度,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  相似文献   

7.
今天,《如歌的教育历程》再次提醒我们,成长是孩子自己的历程,教育者没有权利设计他们的童年,只能用我们的爱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环境,等待他们长大,等待他们破茧,等待他们学会生活,要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孩子,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周岁前尤其是三周岁前,存在着密集的成长敏感期和重要节点,因此这一阶段的成长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早期最基本、最重要的"互动对象",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与孩子互动的质量,非常值得父母们深思和认真对待。因此,早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父母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教  相似文献   

9.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周岁前尤其是三周岁前,存在着密集的成长敏感期和重要节点,因此这一阶段的成长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早期最基本、最重要的“互动对象”,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与孩子互动的质量,非常值得父母们深思和认真对待.因此,早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父母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收录了近30篇随笔,包括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自身成长经历之谈以及对亲子教育的看法等,提供了许多值得家长借鉴的教育经验。这些随笔的作者来自不同领域,有教师、作家、学者、科学家、商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写给子女的书信温馨感人,对孩子个性的认知与思考真实、客观、充满人性,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满反思,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相对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者。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呵护,是每个孩子童年时的幸福时光。但并非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一些失去父母保护的孩子,就像折断了翅膀的天使在街头流浪,饥饿、冷眼让他们备尝艰辛。如今在北京通州区地铁八通线的最东端,一个名叫“光爱之家”的地方,105个孩子在这里又重新获得了家庭的温暖,39岁的石清华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用双手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5.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疾病总是困扰着我,使我的人生之路步步为艰,曲曲坎坎。有时,真想结束掉生命算了,直到已是而立之年的我读了30年前父母的一封信,才懂得了父母是爱我的,我正是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尽管这爱不甚言表,但它是那么实在,深沉。于是彻底打消了我轻生的念头。  相似文献   

16.
在静冈县挂川市发行的《父母子女报》,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这张报纸每月发行一次,每期对开四版。报纸的工作,从编辑到发行都是户塚一个人干的。他今年七十六岁,据说办过25种报刊。户塚坚持办《父母子女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孩子不同于大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大人们如果不了解孩子们的心意,就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幸。《父母子女报》有很多支持者,他们都是些不同意用主观主义方法教育孩子的人。去年11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还刊登文章,推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11,(10):62-63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策划的"城市家书"大讨论活动,引起了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26日,新华社以《2148封城市家书成大连干群沟通平台》为题,盛赞大连在畅达民意、汇聚民智民情方面的创新举措;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大连"城市家书"彰显城市文化》的消息,也对"城市家书"给予高度评价:一封封直言不讳、批评建议的家书,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凝聚了未来发展共识,彰显出厚重的城市文化和市民文明。10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也在早7时的黄金时段予以摘要报道。大连的"城市家书"究竟是怎样的缘起?《写给大连的一封信》活动,在城市读者中引起了怎样的激荡?该活动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大的宣传效应?对城市媒体有着怎样的借鉴?本期《品牌策划》栏目予以"全景式"解读。  相似文献   

19.
韩阳 《出版参考》2010,(7):19-19
本刊讯 近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青辰的最新作品《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这是作者历时六年打造的一部值得中国小学生及其父母、老师共同阅读的教育主题小说,她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以满含温情和睿智的目光,关注孩子的成长,捡拾校园的趣事,审视教育的得失,并努力探究爱与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邱方 《出版广角》2005,(12):42-43
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个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纪念,一本所有父母与子女可以共同续写的书。心情是什么?情感怎么表达?想像力从哪里来?从哪儿能够找到比喻? 相信每个孩子初学作文时,都会有上面这些困惑。常说:文无定法,但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作文是有一定规律,是有方法可循的。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深信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